医疗费用的调控:药占比限制真的有效吗?
卫计委明文规定,三甲医院药品费用不得超过总收入的45%,部分地区更是将药占比控制在42%以下。决策者似乎认为,降低药费比例,医疗总费用自然会随之下降。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用药治病是医疗的核心,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用药种类与剂量是天经地义。主管部门应严格监管用药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而非简单设定药费比例。超过设定比例就进行批评甚至处罚,这种简单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医疗费用不降反升。
以糖尿病为例,这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在没有其他慢性并发症的情况下,检查并不多,主要是监测末梢血糖和每3-6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这些病人的药费占其医疗总费用的80%以上。为了降低药占比,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检查。虽然外科和其他手术科室的药物治疗比例较低,但如果有足够的手术患者,医院总的药占比仍然可能达标。这可能会激发医生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导致一些无需手术的病人也接受手术治疗。
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本能,因此管理应当更加灵活。必须信任医生会根据病情合理用药,用药时间和种类应由医生决定。主管部门如果怀疑医生乱用药或收受好处使用不必要的药物,可以进行抽查,并对明确存在的问题给予严厉处罚和通报。这样既能有效控制乱用药问题,又能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引发新的问题。
简单规定药费占总医疗费的比例并不能有效控制总医疗费用,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检查和手术,损害病人利益。这种做法还可能损害医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诱导他们做出不必要的医疗决策。对于医疗费用的调控,我们需要更为精细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为了真正降低医疗费用、保障患者权益和提升医疗质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医疗管理方式,寻求更为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