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活熊取胆”这一议题?针对此问题,《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法学博士杨朝霞。对于归真堂上市引发的争议,杨朝霞给出了深入独到的见解。
杨朝霞认为,“活熊取胆”并非一无是处,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传统中医中,熊胆作为中药记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代医学也证实了熊胆汁中的熊去氧胆酸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活熊取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利益追求的正当性。
杨朝霞指出,“活熊取胆”是对原始杀熊取胆方式的替代,通过驯养繁殖的方式,能够减少对野生黑熊的杀戮,有利于保护野生黑熊的种群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活熊取胆”不仅与环境保护不相冲突,反而可能具有环保和人道上的双重进步意义。事实上,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鼓励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繁殖。
“活熊取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道德争议。特别是在采用穿铁背心、插管取汁等原始方式时,这种行为显得过于残忍,严重侵犯了动物福利,引起了广大公众的愤怒,甚至对公共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杨朝霞进一步分析,熊胆入药是我国在医学科技水平不发达时期的一种经验,并非不可替代。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水平的进步,熊胆汁中的有用成分完全可以由人工合成。事实上,国际上使用的熊去氧胆酸药物多数为合成的,我国现在也有这样的科技研发和生产能力。对于那些依赖“活熊取胆”生存的企业来说,实现转型和产品的替代升级需要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这些企业为了公众情感而自行承受损失既不公平也不现实,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此次归真堂上市引发的争议背后,实际上涉及到了传统与现代、情感与利益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如何在保护公众情感和尊重市场经济的实现对动物权益的善待和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这一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寻求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