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三桓”背后的故事:鲁国大夫的命名之谜
你是否好奇过“大夫”这一称呼背后的故事?今天,风趣网小编将为你揭晓其中的奥秘。
在孔子的生命中,“三桓”这一组合频繁出现,仿佛与孔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那么,鲁国的这些大夫为何被称为“三桓”呢?让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探寻这一命名的由来。
故事要从周桓王八年(前712年)说起。当时,羽父杀死了鲁隐公,扶持公子允继位,即鲁桓公。鲁桓公共有四个儿子,其中嫡长子同继位后被称为鲁庄公。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嫡长子继承制的权威已经动摇。鲁庄公的庶长子庆父对继承权心生不满,暗中策划篡位。老三叔牙支持庆父,而老四季友则支持鲁庄公。这场争夺导致鲁国的政局动荡不安。
十五年(前662年),鲁庄公临死前派遣季友除去叔牙,试图削弱庆父的势力。但庆父随后暗杀了鲁庄公之子,自立为国君,即鲁闵公。庆父掌控了国政,引发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
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庆父再次发动政变,杀害了鲁闵公。在这危急时刻,季友保护鲁庄公之子申逃出升天,并在邾国号召国人讨伐庆父。季友的智勇之举最终赢得了胜利,庆父只身逃亡。季友护送申回鲁国继位,得到霸主的承认,是为鲁僖公。
为了彻底消除后患,季友争取到莒国的帮助,将庆父引渡回国。庆父在得知赦免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持续了多年的“庆父之乱”终于结束。
季友因平定叛乱立下大功,被鲁僖公拜为执政上卿和世袭大夫,并获得了城市费邑的封赏。他将成邑封给庆父的儿子,将郈邑封给叔牙的儿子公孙兹,并将这两个侄子提拔为参政大夫。
因为庆父、叔牙、季友三人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他们的家族被称为“三桓”。到了春秋后期,鲁国的最高实权几乎全部落入了“三桓”的手中,其中季氏的权势最为显赫。“三桓”的命名由此而来,一段历史的故事也由此传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