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与分子设计育种团队成功定位了控制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揭示了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并为其精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于7月20日在植物科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分子植物》在线发表,由刘树兵教授领衔的团队取得了这一重要成就。
刘树兵教授及其团队对小麦主产区进行了广泛的取样,包括黄淮麦区、北方冬麦区等,对768份优良小麦品种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获得的高质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科研人员成功鉴定出了控制小麦多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这些位点包括株高、抽穗期等已克隆的7个小麦基因位点,为研究人员进一步克隆和鉴定候选基因提供了重要基础。
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了小麦中的连锁不平衡现象,并确定了其衰减距离平均为4.4 Mb。这一发现为利用大群体和高密度SNP标记在小麦中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数量性状位点的有利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这些位点对目标性状的表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这一成果对于在小麦中大规模发掘和克隆优异基因,选育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山东省良种工程等的支持。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团队的众多成员参与了这项工作,包括庞昀龙博士和刘树兵教授等。该研究还得到了烟台农科院、河南科技大学、贵州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等单位人员的合作与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不仅为小麦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展示了基因组学和分子设计育种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巨大潜力。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小麦遗传和分子设计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对于提高我国小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展示了科研人员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入,攻克了小麦基因组学研究中的难题,为小麦遗传育种和新品种选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成果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农业领域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对于小麦遗传育种和基因组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揭示了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而且为小麦精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合作支持,也离不开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相信在未来,这一成果将为我国小麦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