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性本能向往异性之情,如青年男女钟情,妙龄少女怀春。世间竟有钟情于同性的独特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同性恋,也被称为性取向障碍。
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都有其存在。在西方,这种现象尤为普遍,不仅在精神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例如,在60至70年代的美国,曾出现过规模庞大的同性恋大游行,公开呼吁平等权利。许多著名人物,如柏拉图、达·芬奇等,都有过同性恋的表现或经历。
对于同性恋的接触,我们的社会历史悠久地将其视为堕落、暧昧。如性学之父金赛所言,人们对同性恋的谴责起源于宗教背景,而非单纯的性道德观念。在某些历史时期,同性恋被视为与宗教礼拜仪式相联系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同性恋逐渐被边缘化,并最终成为道德问题,甚至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
关于同性恋的起因,无论是生物学还是心理学派别都存在激烈的争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异性恋恐怖”,认为儿时的经历在潜意识中留下了异性恐怖的种子。行为学派则认为是环境影响,与异往的挫折导致不愉快经验阻碍了正常的心理发展。生物学方面对于激素水平是否起决定性作用仍存在争议。尽管有研究表明女性同性恋者在青春期后的激素水平正常,但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解释。最近还提出同性恋者大脑中视上核核团可能有所改变,但需要进一步证实。
从本质上说,同性恋是一种与同性之间产生肉体亲昵关系的愿望,可以视为自然和生命历程中的正常变化。只有当主要兴趣集中在生殖器相关的性行为上时,同性恋才被视为异常。将非生殖器的性活动一概视为违背自然的观点过于狭隘。
在婚姻关系之外,实质性的触摸或肉体接触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它意味着性关系。这种禁忌可能导致感情疏远或压抑。尤其对于女性之间的这种禁忌更为敏感,可能导致感情上的冲突、内疚或不安。这种心理现象通常发生在朋友之间微妙的水平上,表现为对起初有吸引力的人产生不信任或不喜欢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的性唤起系统与男性不同,是一个全身反应。虽然女性可能感受到强烈的性欲冲动,但生殖器的性紧张度或在性兴奋期的迹象远不如男性明显。女性能够重新阐述自己的性兴奋,而在某些环境下,如运动比赛或母子关系,她们更容易表达这些兴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