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概览与核心争议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在印度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印度人》(2023年上映)便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讲述了6名印度青年潜入中国执行“秘密任务”的故事,其剧情背景与加勒万河谷冲突紧密关联。影片在印度部分媒体中被包装成所谓的“爱国主义影片”,实际上却充斥着对中国军事设施和民族关系的扭曲描述。比如,影片中的主角能够轻易混入中国基地并操作设备等荒诞情节,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历史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备受关注。例如,《萨贝达·约金德·辛格》夸大1962年战争中印军的战绩,将实际的战损比1:6.8篡改为“单兵歼敌52人”。而《72小时》则虚构了士兵“独战300解放军”的玄幻情节,被学者批评为“军事阿Q主义”。
二、创作特征深入分析
这些影视作品在创作上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在叙事逻辑上,它们常常脱离现实,将中国军队刻画成反智形象,如“月球侵略者”,甚至出现“脚踢航母”等违反物理规律的场面。它们系统性地删除中国主动停火等事实,重新构建1962年战争的回忆,带有历史修正主义的色彩。
在制作动机方面,这些影视作品似乎更多地是出于政治投机和商业炒作。它们利用边境冲突的热点,吸引观众的关注。部分政客甚至将其作为一种转移国内矛盾的“情绪工具”。制作方通过煽动性的宣传制造道德绑架的氛围,如“不看即不爱国”。
三、社会影响
这些影视作品的社会影响不容忽视。在印度国内,反应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民众受到民族情绪的煽动,但这些影片也受到了专业影评人的批评,被称为“毫无艺术价值的毒鸡汤”。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影片对教育产生了渗透作用,2024年修订的历史教材已经采用了类似的修正主义叙事。
在国际关系方面,这些影片加剧了误解,虚构的情节如“占领拉萨”助长了扩张主义的想象,与坚持和平共处原则背道而驰。学者警告称,这类作品可能催生“非理性情绪堰塞湖”,最终损害印度的自身利益。
四、对比视角下的观察
与印度反殖民题材的《RRR》相比,“抗中神剧”似乎缺乏真正的文化输出价值。《RRR》尽管在剧情上也有夸张之处,但它聚焦于历史创伤,最终取得了全球超过11.8亿的票房。而“抗中神剧”则受到《环球时报》的批评,被指为“对电影艺术的亵渎”,多国媒体也指出其“比抗日神剧更脱离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影片仍不时出现(截至2025年),但印度的理性声音正在逐渐增强。部分媒体开始反思“用仇恨牟利的危害性”,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表明印度社会正在朝着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