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现象——破纪录的暴风雪席卷东北及内蒙古
一、极端性表现
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雪席卷了内蒙古通辽市,其中科尔沁区等地的积雪达到了惊人的50厘米。与此黑龙江鹤岗持续降雪长达33小时,积雪接近半米,部分地区积雪厚度更是突破了历史同期的极值。这场极端天气现象导致东北及内蒙古共有33个站点打破了历史同期的降水纪录,其中辽宁阜新、吉林双辽的降水量翻倍,刷新了历史记录。
这股寒潮的影响范围广泛,暴雪覆盖了内蒙古东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多地出现了大暴雪甚至特大暴雪(30~40毫米)。伴随而来的还有11级阵风和超过14℃的降温,部分地区最低气温骤降至零下40℃以下。
这场暴风雪还带来了复合型灾害,吉林和黑龙江局部地区出现了冻雨,与道路结冰和低能见度叠加,导致交通瘫痪和电力中断。在内蒙古和辽宁等地,积雪甚至压塌了房屋,多地已启动应急响应。
二、成因分析
这场极端天气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冷暖空气的强烈交汇。强冷空气与渤海、黄海输送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了切断冷涡,导致了持续性强降雪。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异常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极增温加剧了极地涡旋的不稳定性,导致寒潮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全球变暖还导致大气环流经向度增强,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
三、防御建议与总结
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及时清扫屋顶积雪,防止房屋倒塌;交通部门需严加防范道路结冰和冻雨的影响,确保交通畅通;农业部门需加固大棚,防止被积雪压垮;畜牧业也要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这次降雪的极端性与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趋势密切相关,我们必须加强极端天气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这场破纪录的暴风雪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现象将越来越频繁。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预警和应对能力,以减轻极端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