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论语·子张》篇章中,子夏提出了一套富有深意的治学方法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不仅是儒家学习思想的灵魂,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博学是求知的基石。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如同孔子所言“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通过博览群书,我们能够建立全面的学识体系,进而提升个人德行。这种博学之精神,鼓励我们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永无止境。
笃志则是指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志向,或者牢固记忆所学。正如朱熹所言:“为学须先立志。”只有坚定的志向,才能引领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葛洪也强调“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可见笃志的重要性。
切问意味着我们要深入提问,聚焦核心问题。邢昺的解释是“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强调了问题的针对性和实质。泛泛而谈不能带来真正的学问,只有精准的问题才能引导我们走向真知。
近思是联系实际思考当下的方法。朱熹在编撰《近思录》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学习应该“切于日用”,从实际出发,由近及远。这样的思考方式,能使我们的知识更加鲜活,更具实用性。
子夏的这番论述,不仅揭示了治学与成仁的内在联系,还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思想被复旦大学作为校训,彰显了其现代价值和深远影响。在这个时代,我们仍需秉承这种治学精神,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