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报道,8月7日,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人们纷纷这个秋季首个节气背后的知识与习俗。记者朱筱、王珏玢带来了一手报道,为我们解读这一传统节气。
立秋,作为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天的开启。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却还未真正到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的副教授江晓东解释道,立秋通常出现在炎热的“三伏天”之中,其炎热程度仅次于小暑和大暑。尽管名为“立秋”,但实际上,立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夏季,天气依然酷热。这也是台风活跃的季节,频繁出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古老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研究员羊杏平为我们解释了这一节气的深层含义。立秋的“立”意为开始,“揫敛”则是收敛的意思,意味着此时农作物开始成熟。对于农民来说,立秋是丰收的季节,雨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间有句俗语说,“立秋雨淋淋,遍地生黄金”,还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都充分说明了雨水对农作物的重要性。
除了丰富的农事意义,立秋还是一个重要的岁时节日,充满了丰富的习俗。其中,“晒秋”是一种传统农俗,农民会在自家窗台、屋顶晾晒农作物,以便储存。“咬秋”或“啃秋”则是立秋日的习俗,人们多吃西瓜以解暑防燥。而“贴秋膘”则是人们选择在立秋日补充肉类的习俗,意在以肉补膘。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或适合“贴秋膘”。尤其是对于那些肥胖超重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来说,他们应该多吃绿叶蔬菜、薯类、酸奶等发酵类食物,而不是大量摄入肉类。普通人虽然可以适量补充肉类,但也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立秋时节,不仅是一个节气的转换,更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调整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