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创伤是一种深刻的心理现象,源于人们的同理心。即使没有亲身经历创伤事件,人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报道或相关讨论,间接接触创伤情境。这种暴露会导致一种仿佛亲历现场的创伤反应,让人们的心理状态出现波动,乃至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
以近期的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坠机事故为例,许多网友虽然未亲身经历,却深感悲痛,出现了失眠、噩梦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这些反应并非仅局限于亲历灾难的人群,那些强烈关注、参与讨论的人同样可能受到影响。
替代性创伤这一概念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90年,心理学家麦卡恩和皮尔曼就提出了这一理念,用于描述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求助者时可能感受到的创伤性体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专业助人者,任何具有同理心的人都有可能经历。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出现替代性创伤呢?这与我们的生理及心理因素息息相关。人脑的镜像神经元是共情(同理心)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当我们看到他人受苦时,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同样的痛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对更为敏感,更容易从负面角度去解读事件。这或许与人类的进化有关,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替代性创伤并非儿戏。对于那些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的人群,如曾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敏感脆弱、同理心强的人来说,主动拒绝和屏蔽与灾难有关的信息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人们也需要有适度的抽离心态,提醒自己不要过度沉浸于悲痛之中。社会支持系统也很重要,家人和朋友的相互陪伴与支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种心理挑战。
替代性创伤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纯朴的善良。我们也要提醒人们要适当抽离出来、照顾好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照顾、帮助他人。这种深刻的心理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以便为那些受到替代性创伤影响的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