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中,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大目犍连,这位佛陀的杰出弟子,因目睹母亲堕入饿鬼道受苦而深感悲痛。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哀伤,因为他发现无论他如何尝试以神通力送饭,那些食物都会化为火炭。在这绝望的时刻,目连发出了悲痛欲绝的呼喊。
这一情节蕴含着佛教的多个核心内涵:
它展现了孝道在佛教中的极致体现。目连作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发现了母亲的苦难,他立刻以钵盛饭试图救助。这一举动体现了佛教中“报乳哺之恩”的孝道精神。当救助失败时,目连的悲恸反应是他对母亲深深孝心的自然流露。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业力法则的体现。佛陀指出目连的母亲“罪根深结”,个人的神通无法化解她的业力,需要依赖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目连的痛哭不仅是对母亲苦难的悲痛,同时也是对因果法则的深刻认知——即便是神通广大的目连也难以违背业报。
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佛陀开示的盂兰盆法会。通过七月十五日供养僧团,借助“清净戒圣众”的集体功德力来超度先亡。目连的悲泣成为佛教重要孝亲仪式的开端。
在艺术表达领域,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母题。在目连戏等戏曲表演中,“大叫悲号”成为标志性的情节。通过夸张的唱腔和动作来强化戏剧张力,如绍兴目连戏就将这一情节融入哭嫁等民俗表演中。
这一声呼喊,既是目连作为人子情感的迸发,也揭示了佛教中“自业自受”与“共业共修”的辩证关系。它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到自身业力的影响,但同时也需要集体修行来超越苦难。这一故事将情感、信仰和艺术融为一体,成为佛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展示了目连对母亲的深深孝心,也体现了佛教对因果法则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