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决依据与罪名认定概述
吴谢宇,一名北大学子,却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法院对其所犯故意罪、诈骗罪、买件罪的三罪并罚,作出了死刑的判决。其弑母的残忍手段,长期预谋掩盖尸体,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1][3][4][5]^。
对于如此严重的罪行,最高法院明确指出吴谢宇的主观恶性深且毫无悔罪诚意。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作案后,以母亲出国的虚假理由骗取亲友144万元并肆意挥霍,这一行为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犯罪情节的恶劣性^[2][3][5]^。
二、律师观点
尽管吴谢宇的家属表示谅解并请求从轻处罚,但律师强调,此案犯罪情节严重突破人伦底线,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司法机关并未因“家庭纠纷”而采纳从轻的辩护意见^[1][3][6]^。
关于吴谢宇的北大学子身份,这并不能成为法定从轻情节。更重要的是,他在逃亡三年后被抓获,并未有自首行为,因此缺乏减轻处罚的法定条件^[6][8]^。也就是说,他的身份和自首情节并不能为他带来法律的宽宥。
三、案件后续进展详述
最高人民法院在2024年1月核准了死刑判决,认为吴谢宇的行为严重践踏了社会公众的认知和情感。而吴谢宇在2024年1月31日被执行死刑,全程表现镇定^[2][7]^。
此案的后续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律师指出,这个案件反映了对于极端恶性犯罪的“零容忍”态度。即便存在亲情谅解的因素,司法机构在量刑时仍以犯罪性质和社会危害性为核心依据^[3][8]^。这个案件不仅是对吴谢宇个人的惩罚,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警示,提醒人们法律的公正和严明。
吴谢宇的案件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也是一次深刻的法律实践。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坚守法律底线,尊重生命,尊重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