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括。赵括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士,作为名将赵奢之子,他虽对兵法十分熟悉,却在实战中缺乏经验,不懂得如何随机应变。
赵括自幼学习孙子兵法,谈论战争时头头是道。某日,他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策略时,赵奢虽不能驳斥他,却深知儿子虽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赵奢曾忧虑地表示,战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赵括虽然熟悉兵法,但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如果将来率军打仗,可能会遭受失败。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率领军队抵御。赵括的母亲得知赵王决定让赵括担任将领时,曾极力反对。赵王并未采纳他们的意见,坚持让赵括上阵。赵括一到前线,就将所有的军法改变,贸然任命军官,仅凭书本知识对抗秦军。结果因缺乏实战经验,无法灵活应对战况,被秦军伏击。赵军因此全军覆没,其中四十多万人被杀。赵国因此元气大伤,不久便被秦国所灭。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便是从赵括的故事中衍生出来的。它用来形容只会在纸上空谈理论,缺乏实际经验且无法灵活应对现实情况的行为。赵括的故事警示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与赵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赵奢。赵奢不仅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还具备实战经验,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理论的更应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括,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在追求知识和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满足于纸上谈兵,而应勇于实践,不断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