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系列抗议事件
政策调整引发的校园风波
在2025年3月21日,哥伦比亚大学为适应政治环境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规定,包括口罩禁令、学术政策的严格审查以及对校园示威活动的限制。这些措施在美媒的解读中,被视为是对特朗普压力的让步。特朗普曾因为该校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浪潮,威胁取消价值4亿美元的联邦拨款,并在设定的最后谈判期限——即3月20日之前要求校方妥协。虽然校方坚称此次政策调整并未损害其核心价值,但学生民意调查显示,有71%的学生反对教室中的口罩禁令,而69%的学生反对在抗议活动中禁止佩戴口罩。
警方介入与冲突升级
就在政策调整的几日之后,即2025年3月24日,哥伦比亚大学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校方为了控制局势,封锁了校园并请求纽约警察局(NYPD)协助驱散抗议者搭建的帐篷营地。警方的警告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反感,他们高呼“可耻”,并聚集进行抗议。此次事件被许多观察者视为自1968年反越战抗议以来最严重的校园冲突。
历史遗留问题与长期争议
回溯历史,自2024年4月起,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就持续发起抗议活动,要求校方切断与以色列关联企业的经济联系。早在2024年4月18日,纽约警方就曾逮捕了包括美国议员伊尔汗·的女儿在内的上百名抗议者。这些抗议者继续延续该校自上世纪反战和种族隔离斗争的传统,占领汉密尔顿大厅,呼吁改变不公正的经济关系。
二、哥伦比亚国家相关抗议事件
经济矛盾引发的抗议冲突
在波哥大市中心,一场针对华人商铺的抗议活动于2024年5月爆发。当地商贩指责华人经商造成本地生意受挫并出现失业现象,“抢占生意”的说法开始盛行。在这波抗议的余波中,大约五十名商贩再次聚集,进一步引发冲突。这不仅是一场经济利益的争夺战,更是反映了当地社会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反美示威与国际议题挂钩
哥伦比亚首都的民众多次因国际议题而发起示威活动。在最近的两次事件中,民众分别声援巴勒斯坦和反对美国副总统的到访。特别是在最近的示威活动中,民众通过媒体直播的方式表达不满情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这些抗议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哥伦比亚民众对国际事务的高度关注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坚持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