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古代节气之一,其深层含义与习俗
想必大家对秋分这一古代确立的节气并不陌生,但关于秋分的深层含义和习俗,可能还有许多朋友了解得不够深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秋分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
秋分,作为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正式进入秋季。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象征着秋季的丰收之喜。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则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同样逐渐扩大再缩小。秋分之“分”,意为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在古代文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秋分的解释是:“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表示昼夜平分之意。从冬至开始白天逐渐变长,从春分开始白天比晚上长,而从夏至开始白天越来越短,直到秋分才又恢复白天比晚上短的状况。
说到秋分,不得不提及其相关的习俗。首先是秋祭月,它是秋分的一种传统活动,起源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中秋节就是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古代,人们会在月下设立香案,摆放各种祭品,祭拜月神,祈求福佑。还有吃秋菜和送秋牛的习俗。
在岭南地区,人们有采摘野苋菜的习惯,称为“秋菜”。这种野苋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胡萝卜素等,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炒野苋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实际上,岭南习俗中的“秋汤”与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是更具地方特色而已。
除了以上习俗外,还有送秋牛图的活动。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他们会挨家送秋牛图,图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田的图样。这些送图者主要说一些秋耕和吉祥的话,每到一个家庭就会根据情景即兴发挥,直到主人乐意给钱为止。
秋分不仅是古代确立的一个节气,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通过了解和参与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