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理措施的深化与升级
生态环境部以PM2.5治理为重中之重,针对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行业,如钢铁、水泥和焦化等领域,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深化污染减排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着力打造一个清洁、绿色的生态环境。在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即将投入实施,其中的超低排放改造、散煤治理和柴油货车整治等措施旨在显著减少重污染天气。
通过绩效分级管理策略,我国已建立起超过900家A级企业、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1000家绩效引领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税收优惠、应急减排豁免等政策激励,展现了其在治污方面的显著成果。这一管理方式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自我提升,也推动了行业的整体高质量发展。
针对扬尘、秸秆焚烧和柴油车尾气等污染源,我们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培育大气治理标杆企业,并强化区域协同治理能力。这些努力旨在从源头减少污染,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显著的治理成效
经过持续的努力,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PM2.5平均浓度较2017年下降33.8%,显示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趋势。北京市的PM2.5年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连续四年达标,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90天,重污染天数仅两天。这是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生动例证。
通过“2+36”城市协同机制,京津冀的PM2.5年均浓度也有所下降,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区域联防联控的深化和成效。
三、面对的挑战与结构性矛盾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排放强度高和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等挑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仍需优化。随着202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撤销,区域治理需要从临时性协作转向常态化机制。这意味着需要巩固已有成果,并推进更加精细化的治理。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
面对未来的挑战,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完善绩效分级管理体系,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并通过扩大激励政策覆盖面来激励更多企业参与污染治理。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打造“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样板。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期待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公众创造更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