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与建筑构造
在泰山景区红门宫万仙楼的北侧,巍然耸立着一座纪念碑,它高11.1米,整体采用泰山花岗岩筑成,显得气势恢宏。这座纪念碑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深深的人文情感。
上层为梯形碑身,犹如一个巨大的石碑雕塑,南面上刻着苍劲有力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字,其余三面则刻有各种题词,无不透露出庄重与敬仰。
中层是一个正四棱柱体,三面镌刻着烈士的姓名和籍贯。这些烈士中,包括浙江省委书记陈洪、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等革命先烈。南面则刻着由何克希撰写的《烈士纪念碑志》。
底层是须弥座和双层台基,周围环绕着石栏,使整个纪念碑显得更加庄严而肃穆。
二、《深刻的题词内容》
四面题词各有千秋:西面题词“英名与东岳并寿,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虽死犹生”,赞美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不朽精神;北面题词“先烈们,你们的死重于东海泰山,永垂不朽”,表达了人们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东面的题词“功业同日月争光,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鼓舞着我们勇敢前进,我们要为完成你们未竟事业而奋斗到底”,则激励人们继承先烈遗志,勇往直前。
三、《碑志中的核心记忆》
碑志由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政委何克希撰写,主要记述了:
1. 新四军一纵三旅(原浙东抗日纵队)的英勇转战历程,包括淞沪、四明、会稽等战役的辉煌战绩,以及抗战胜利后北撤山东的艰难历程。
2. 解放泰安战役的背景与意义,特别是“三日攻克泰安”的壮举,以及烈士们的不朽精神。
3. 呼吁人们继承烈士遗志,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
四、《历史背景与重建之路》
这座纪念碑建于1946年7月,用以纪念第一次解放泰安战役中牺牲的726名烈士。它在1947年遭到军队的破坏,后来在1953年得以重建。2015年,它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更是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五、《纪念意义》
这座纪念碑不仅是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体现,更是烈士精神与泰山文化的完美结合。它象征着烈士精神与泰山同辉,成为泰山红色文化的重要标志,提醒我们时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