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总会在我们吃饭时叮嘱我们:“慢点吃,嚼细点。”这种话语常常被我们当作是唠叨而不以为意。当我们从事健康传播工作时,就会开始品味其中的深意。
让我们分别从西医和中医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背后的道理。
在西医看来,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咀嚼是由咀嚼肌顺序收缩产生的复杂反射性动作,它能够将食物磨碎并与唾液混合,形成润滑的食团,便于吞咽。如果进食过程太快,食物得不到充分的研磨和与唾液的混合,可能会对食管和胃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或加重其负担。
唾液在消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含有水分、蛋白、淀粉酶、溶菌酶和各种电解质等成分,可以湿润并溶解食物,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够分解食物中的淀粉为麦芽糖,进行初步的消化。细嚼慢咽不仅让我们尽情享受食物的美味,还能够刺激大脑,引发一系列消化活动,使消化器官做好准备,完成各器官的运动和分泌消化液等生理活动。
对于胃酸偏高的人来说,细嚼慢咽更为重要。因为口腔分泌的消化液是碱性的,咀嚼时间越充分,分泌的唾液就越多,随食物进入胃中的碱性物质也就越多。它们可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平衡酸碱值,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自身侵害。对于有食管、胃的炎症或溃疡等病变的人来说,细嚼慢咽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未经很好咀嚼的粗糙食物对病变部位的磨损、刺激或伤害。
在中医看来,“健脾”是关键。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够固肾健脾。中医还认为“脾开窍于口”,“齿为肾之余”,因此上下叩齿36次能够帮助消化。
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也是养生之妙道。明朝的《昨非庵日纂》中提到:“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这样才能使食物的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细嚼慢咽还可以刺激大脑,激活大脑的功能,提高记忆力、思考力和注意力。据研究,细细咀嚼还可以促使腮腺素分泌,使牙齿、骨骼和肌肉变得强健。同时促进毛细血管的新生和毛发生长。唾液还具有解毒的作用,与食物中的致癌物接触后可以分解其致癌毒性。因此细嚼慢咽还能减少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同时细嚼慢咽还可以有效地控制食量达到减肥的效果。
“慢点吃,嚼细点”不仅是我们从小听到的叮嘱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在保养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