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健身时遇到水分流失怎么办?对于初入健身门槛的新手来说,确实可能会遇到肌肉酸痛、乏力,甚至脱水的情况。当身处俗称“三伏天”的中伏时段,高温天气下的运动更需警惕。
近日,广州持续高温,气温飙升,让人汗流浃背。在这样的天气里,户外运动容易中暑,而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则可能引发“空调病”。全国各地的新闻时不时传来户外运动时晕厥的消息,还有因剧烈运动后饮用冰镇饮料发生意外的报道。那么,如何在这样的天气里科学健身、合理补水呢?
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体能专家龙国东为市民开出了“运动处方”。对于健身新手来说,初入健身领域可能会感到肌肉酸痛或乏力,这都是身体还未适应新训练强度的正常反应。这时,补充蛋白质尤为重要。高温天气运动会导致身体大量出汗,容易引发脱水。科学健身、合理补水是夏日健身的关键。
在“三伏天”,地表湿度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而散发的少,导致地面积累的热量逐渐升高,天气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热。特别是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和晴朗少云的天气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使得天气更加炎热。在这样的天气里进行户外运动,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控制好运动量,及时补充矿物质饮料。
广州市体育局发出的安全指引强调了科学健身的重要性,提醒广大市民避免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和生命财产损失。在参加赛事活动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赛事活动熔断机制,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针对夏日健身补水问题,专家开出了“运动处方”。高温下运动及不恰当的补水方式可能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日,一则关于男孩运动后猛喝冰饮去世的消息令人痛心。专家提醒,在高温天气下运动时要注意及时、科学地补水。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更不要饮用过于冰镇的饮料,以免引发身体不适。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作为全民健身乐园,一直致力于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舒适的健身体验。他们发出的《安全锻炼倡议书》强调了安全健身的重要性,并呼吁市民做到科学健身、合理补水、量力而行、有序健身。
夏日健身需警惕,科学健身、合理补水是关键。希望大家在锻炼的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体能专家龙国东提醒我们,剧烈运动后,虽然痛饮冰冻饮料能带来瞬间的畅爽,但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冰水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盗汗等应激反应。对于运动后的大量出汗和水分流失,他建议通过饮用淡盐水或矿物质饮料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龙国东强调,补水虽然看似是一个小动作,但却需要科学的指导。
在炎炎夏日,当气温超过35度时,龙国东建议尽量避免户外运动,以防中暑和热射病等运动安全隐患。对于运动爱好者,他开出了一份详细的“运动处方”。
对于补水原则,他建议遵循少量多次、小口慢饮、温度适中的原则。如果一次性快速大量饮水,可能会破坏血液浓度、水盐平衡和体内电解质平衡,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如难受、心力衰竭等。过于冰冷的饮料也会打破身体机能平衡,引发身体不适。
那么,在运动后补水方面,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为了提高运动或比赛前的水分储备,建议运动者在运动前的24小时内,特别是在包括运动前一餐的时间内,摄入营养平衡膳食和适量液体饮料。这样可以帮助身体在运动前达到最佳的水分状态。
建议运动者在运动前2小时喝约500毫升的饮品,为运动做好充分的水分储备。
运动中应当尽早开始摄入饮品。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为当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
摄入液体的温度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室温下的液体较为适宜,温度应控制在15-22℃。也可以选择喝温度在4℃至10℃的饮料,但切记不要过冰,以免对胃产生刺激。
对于运动强度的不同,补水的量也需要有所不同。在持续1小时以上的运动中,建议每小时摄入30~60克碳水化合物/水,以维持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氧化,延缓疲劳。而在持续1小时以上的运动中或者天热出汗较多时,则建议摄入含适量钠盐的补液饮料,以补充身体因出汗而流失的盐分。
龙国东的建议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运动补水方案。只有正确地补充水分,才能让我们在运动中保持最佳状态,远离运动损伤。广州日报的新花城记者孙嘉晖为这篇文章提供了详实的报道和生动的图文。让我们在运动中更加注重科学补水的重要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