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风采:李延兵教授深探糖尿病血糖波动之谜
在生命的舞台上,血糖的起伏如同一个难以捉摸的舞者,时而平静,时而疯狂。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他们往往能察觉到两大明显的血糖高峰。李延兵教授,这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青年副主任委员、血糖监测学组副组长,正致力于解开这一神秘现象。
想象一下,一名糖尿病患者将他一天中不间断的血糖值连成一条曲折的线条,两个显著的高峰会跃然纸上。第一个高峰从凌晨三四点的寂静时刻开始,逐渐攀升,至早上七八点钟达到顶峰,被业界称为“黎明现象”。而第二个高峰则出现在繁忙的午后,被某些专家称之为“黄昏现象”。
实际上,在健康人体内,血糖水平也有自然的波动,但其幅度被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消失,他们的血糖水平容易在凌晨和下午出现超出正常值的高峰。
“黎明现象”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糖友前一晚的用药剂量不足或服药时间过早。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苏木杰反应”的结果。当机体在夜间经历低血糖时,会启动升糖机制以度过危险期,从而导致血糖反弹升高。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用药过量引起的。当糖友遇到凌晨的高血糖时,绝对不能擅自调整用药。
为了准确分辨这两种情况,糖友需要密切监测夜间1—3点的血糖变化。如果血糖值在6.0毫摩尔/升左右波动,那很可能是“黎明现象”;如果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那可能就是“苏木杰反应”。在专家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避免反复出现“黎明现象”。
相对于“黎明现象”,“黄昏现象”则出现在下午四五点左右。对于这一现象,专家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专家认为午后高血糖可能与患者的饮食、运动等情况密切相关,而非基础胰岛素分泌异常所致。李延兵教授也倾向于这一观点。面对午后高血糖,患者可以通过加大运动量、控制午餐摄入总量、调整药物剂量等方式进行调整。
李延兵教授的研究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他的洞察和专业知识为这一领域的注入了新的活力。《生命时报》 (2011-08-02 第13版)报道了他的研究成果,为更多患者揭示了血糖波动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