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一位为了寻求真经而踏上异国土地的勇者,他的脚步从阿富汗出发,穿过了现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地方拥有众多佛教中心,塔克西拉和罗库亚翁等地更是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但玄奘的目的地,是那烂陀寺,他获得真经的地方。
当玄奘到达那烂陀寺时,时间是公元630年的初冬。那烂陀寺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县,周围设有玄奘纪念馆,是1956年周恩来访印时,中国捐赠修建的。那烂陀寺曾是印度最大的寺庙,也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僧侣众多,学术氛围浓厚。玄奘在这里研读各类经典,声名远扬。
在那烂陀寺的藏书丰富之时,玄奘不仅深入学习了佛教经典,还参与了激烈的佛学辩论。据说有一次,一个自大的婆罗门挑战那烂陀寺,声称无人能驳倒他的观点。玄奘为了维护寺庙的声誉,出面与婆罗门辩论,最终使其败下阵来。此事令当地民众对玄奘佩服不已。而在曲女城的佛学大辩论中,玄奘更是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尽管他拒绝了其他国家的邀请,却带着675部佛经踏上了回国之路。
那烂陀寺并未幸运地躲过灾难。宗教战争与时间的侵蚀让这片圣地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1197年的一场烧杀抢掠使得那烂陀寺杳无音讯,直到1861年才在《大唐西域记》的帮助下重新被发现。如今,这座曾经的佛教建筑遗址受到了印度考古监察机构的保护,每一个遗址旁都有关于玄奘的简介,表达印度人民对他的感激之情。
关于玄奘的归途一直存在争议。尽管一般认为他经过古楼兰返回长安,但关于这段旅程的记述极为简略,仅提到“大流沙”。专家对此难以得出明确结论。新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王炳华认为玄奘可能经过龙堆再到玉门关。新疆楼兰研究会副会长何则认为玄奘并未经过楼兰。关于玄奘的人生经历,他出生于一个小村庄,后成为僧人并走上了西天取经之路。他曾面临生死边缘的困境,但在观音的庇佑和一匹瘦马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
玄奘法师的旅途充满了挑战与未知。在瓜州讲学时,他收了一个叫石盘陀的胡人为徒,作为他的向导。有人猜测石盘陀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化身。尽管胡人并未像孙悟空那样坚不可摧,但在玄奘的生命旅程中,他们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胡人被后,玄奘独自面对茫茫戈壁滩上的困境。在躲避追捕时迷路的情况下,他依靠观音和信念支撑下来,最终走出困境。他的故事充满了冒险和神秘色彩令人钦佩不已。玄奘离开了浩瀚的戈壁,踏上了今日的哈密高昌国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玄奘与高昌王居文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结拜,让玄奘的身份从偷渡者转变为高昌王的御弟,享受到了贵宾的礼遇。玄奘的西行取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他向高昌王表明自己的决心时,居文泰曾试图挽留他,但玄奘坚定绝食以示决心。到了第四天,虚弱不堪的玄奘让居文泰不得不放行,并提供了丰富的物资支持。
玄奘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人数达到了三十人之多。这个看似强大的团队在遭遇大雪崩和恶劣的高原反应后,大多数成员不幸丧生,只剩下两个弟子和玄奘侥幸存活。公元630年夏,历经千辛万苦,玄奘穿越了中原无数小国,终于踏上了印度的国土。他的目的地是那烂陀寺,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在这里,他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学习和研究。
在一次由戒日王举办的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的声名达到了顶点。自这次大会后,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成为无人能及的高僧。公元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他选择了沿着丝绸之路北线返回长安。按照与居文泰的约定,玄奘需要在高昌国停留三年。在回程途中他却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高昌王居文泰已经不在人世。
另一段故事是关于玄奘大师的顶骨今昔。1942年,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侵华日军在挖土时发现了塔基和石椁、石函、薄铜板匣等物。石函内藏有五色珠骨17粒,经鉴定为玄奘大师的顶骨。日本人企图将顶骨舍利盗回日本,但消息被严格封锁。消息最终泄露并在报刊上披露,激起了民愤。汪伪政权被迫与日人交涉,最终使得一半顶骨留在了南京。1944年,在三藏塔修建时,这部分顶骨被安放在塔内,并刻图于塔台之前以作纪念。这份珍贵的朱墨彩拓还附有褚民谊的题跋。
玄奘大师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传奇经历,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他的西行取经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也充满了友谊与收获。他的顶骨舍利更是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