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区腹地,重庆黔江展现了一幅别样的乡村振兴画卷。这里,蚕桑产业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传统,更成为了推动三产融合、拓宽发展“丝路”的新引擎。
一、蚕桑产业: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诗人艾青曾言:“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在重庆黔江,蚕桑产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这片土地上的蚕桑产业,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依然熠熠生辉。近年来,黔江依托蚕桑产业构建全产业链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走进黔江的田野,桑树连绵,江水潺潺。这里的小农户与广大市场通过蚕桑产业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着增收致富的篇章。太极镇的鹿子村和刘春梅的故事,便是这一变革的生动写照。村民们在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养蚕实现了可观的收入,也找到了照顾家庭与事业发展的平衡点。
二、蚕宝宝变成“金宝宝”:蚕桑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蚕桑产业的效益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这一行业中。黔江区通过组建技术队伍,引入专家团队,出适应本地蚕桑生产的“六化五配套”技术路线,为蚕农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今,标准化桑园、养蚕大棚、共育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蚕茧年产量和蚕农综合收入均实现了显著增长,“蚕宝宝”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宝宝”。
三、桑树田里的高效益:循环经济与多元利用
除了养蚕,桑树田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财富。废弃的桑枝如今变成了香菇、黑木耳、猴头菇等食用菌的原料,实现了“叶养蚕,枝生菌,渣作肥”的循环利用。桑枝还被用于制作宗教香、畜牧蚊香等产品,甚至成为中药“桑黄”的原料。林间空闲地也通过套种青菜头、中药材等实现了额外的收益。
四、产业链拓展: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黔江不断拓展蚕桑产业链,以叶为“媒”托起了本地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已有13家与蚕桑及蚕桑生物相关的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这些企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五、展望未来:黔江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黔江蚕桑产业将继续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将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将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拓展海外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黔江蚕桑产业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黔江蚕桑产业崛起:以丝绸之新时代助推乡村振兴的征程
在众多乡村振新的道路上,黔江蚕桑产业如同明珠闪烁,绽放独特的魅力。究竟黔江如何把握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答案是:以龙头企业引领基地发展,深耕“蚕桑+”模式,打造蚕桑丝绸全产业链。
走进重庆海通丝绸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工厂,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蚕茧在流水线上有序行进。女工们娴熟地操作着先进的自动缫丝设备,进行精细的深加工处理。厂房内,丝绸制品琳琅满目,仿佛将我们带回到古代的丝绸之路。
公司总经理辛崇品透露,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项目,日照海通集团在此建立了重庆海通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自2021年7月投产以来,该公司已拥有2000堵缫丝生产线,不仅白厂丝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60吨,年产值更是高达约8000万元。这些丝绸制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日韩、欧洲等地,成为企业出海的“名片”。
黔江的蚕桑产业不仅局限于二产,更延伸至三产,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在太极镇的蚕桑文创体验馆,游客可以领略到五彩丝绸的魅力,同时体验特色的蚕茧造型展区。不远处的乡村农家乐里,桑枝菌、桑枝香等特色产品更是受到游客的青睐。而在武陵山丝绸博物馆,游客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丝绸生产工艺和黔江丰富多彩的桑蚕文化,还可以购买自己喜爱的蚕桑周边商品。该博物馆负责人表示,仅去年就实现了销售收入450余万元。
黔江区委书记徐江表示,在新时代的“丝路”上,黔江蚕桑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区已有龙头企业、加工企业、三产企业共计数十家,近2万名群众从事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未来,黔江将致力于提升蚕农增收和蚕桑创新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目标是建设成引领蚕桑丝绸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推动“成渝新丝路、蚕业新经济”的建设。
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黔江正用蚕桑产业书写新的篇章。这不仅是一项产业革命,更是一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之旅。让我们共同期待黔江蚕桑产业在新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新华每日电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