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刚满周岁时,语言发育似乎有些滞后,当时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有一天,他生病去看医生时,随口一问,医生给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猜测——他可能说话比较慢。随着弟弟一天天长大,到了两岁半的时候,因为一次感冒去看医生,年轻医生让他叫自己“叔叔”,他却用了一个有趣的谐音“都都”。这引发了我们对听力问题的警觉,于是决定带他去耳鼻喉科进行详细的听力检查。
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弟弟竟然有听力损失。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之旅。从选配助听器到寻找专业的听损疗育基金会,我们竭尽全力为弟弟的听力而努力。由于经常感冒,他的听力损失在小学阶段逐渐加重。进入初中后,学业压力增大,听力的缺失对他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每次听力追踪时,听力师都会建议我们是否考虑安装人工电子耳。经过与弟弟多次沟通后,我们决定在初二寒假进行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当弟弟开始使用人工电子耳时,我们看到他的表情充满了不适应。他形容听到的声音像是马路旁施工中的电钻声,这种声音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不舒适的。在听力师的帮助下,我们调整了电子耳的频道和音量,直到弟弟能够逐渐适应这些声音。
助听器和人工电子耳不同于眼镜,它们并不能立即让听障者恢复正常听力。听能需要训练,就像小孩学说话一样,需要耐心和反复的教导。对于弟弟来说,人工电子耳听到的声音是陌生的,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了帮助他适应这些声音,我们安排了语言复健课程。每周一次的语言课程,老师会从字音开始教起,让弟弟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通过电子耳传递的。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弟弟的语汇和词句达到了老师的要求,终于结束了基金会的课程。
最近,弟弟的朋友因为听力问题考虑接受人工电子耳手术。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回到过去再次接受手术时,弟弟毫不犹豫地回答:“会。”他说:“因为现在的我能听到更多的声音。”当被进一步询问听到的是什么时,他笑着说:“就像摩斯密码。”
摩斯密码对于没有学习过的人来说是无意义的,但对于有需求的人来说,它却能传达重要的信息。经过复健和学习,弟弟将那些曾经让他感到困扰的吵杂声音重新组合成了对他有意义的“摩斯密码”。希望那些即将接受电子耳手术的朋友们能够勇敢面对新的挑战。对于新声音的接受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学习,只有通过复健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电子耳的作用帮助自己重拾生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