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付消费的世界中,如何优雅地追回押金与权益?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预付费消费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常态。随之而来的押金不退、机构倒闭、租房陷阱等问题也让消费者倍感困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面对这些困扰时,如何巧妙地躲过预付费陷阱,追回自己的血汗钱。
故事从王金平先生开始。他向途歌共享汽车缴纳的押金1500元,四年了仍未退回。这样的遭遇并非个案,许多消费者反映类似问题,甚至有的用户在一个70人的途歌用户群中,时常询问退押金事宜。但遗憾的是,这两个平台的App已经无法登录,仿佛在人间蒸发了一般。
面对这样的困境,岳屾山律师建议我们走法律途径,向法院起诉要求退还押金。对于那些面临破产的公司,消费者还可以进行债权申报。他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共享产品时要谨慎,尽量选择不需要交纳押金的产品,或者选择“即用即退”的方式。
再来看看韩丽女士的经历。她在一家儿童游泳教育机构为孩子报了39节课的水育课,但机构突然倒闭,剩余近30节课未上。她面临的困境是机构倒闭带来的合同纠纷。对此,阿致刚律师建议消费者可以向属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反映问题,或者选择走民事诉讼的途径。他还分享了三种节约诉讼成本的方法:自行向法院申请立案、走集体诉讼的途径以及寻找“纯风险代理”的律师。
张华租房的经历也让人痛心。他通过58同城找到了一套出租房,并支付了押金和中介费。与北京爱其寓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后,却遭遇了一系列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选择信誉良好的中介和平台。若遇到纠纷,也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或向相关部门投诉。
面对预付费消费中的各种陷阱,我们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在选择服务时,要谨慎选择信誉良好的公司和平台;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维权,选择合适的途径追回自己的损失。让我们在预付费消费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优雅地追回押金与权益。
记住,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是辛勤劳动所得,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在消费时多留一份心眼,遇到纠纷敢于维权,让我们一起为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而努力。在繁华的都市里,租房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张华的租房经历却让人忧心。他通过中介租下了一处住所,中介承诺会维修房内设施,但一直未能履行。面对中介的失信行为,张华陷入了纠结:第二次支付房租时,他的犹豫显而易见。
张华与房东沟通,希望直接将房租交给房东,却遭到拒绝。房东表示,他与中介签订了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租赁期间及期满后三个月内,承租人不得与房屋产权人自行成交,否则需支付100%的租金作为补偿。这一规定似乎给张华出了一个难题。
今年的二月,张华的房东上门告知,中介未如约支付房租。张华联系中介时,却发现他们已被拉黑。房东要求张华重新签订合同,从三月开始交租,还要再交一份押金。张华已经支付房租至四月二十六日,自然不愿再掏钱。
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不难发现爱其寓中介的信誉问题早已引发多次诉讼。租客们因租赁合同纠纷多次将其告上法庭并胜诉,但中介方面总是提起上诉,让租客们在一审、二审的漫长过程中疲惫不堪。
即便租客们最终胜诉,他们能拿回自己的钱吗?天眼查平台的数据显示,爱其寓因未按时履行法律给付义务,已有案件被法院强制执行。但由于其资不抵债,导致执行案件无法继续,其法人程伟已被大兴区人民法院发放了限制消费令。
面对这样的困境,作为租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焦景收为我们提供了建议:当事人应申请法院启动强制执行;进行背调工作,查找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如果资不抵债,我们还可以通过股权穿透等方式调查被执行人是否有出资不实等问题,甚至将股东追加为被执行人。如果被执行人有外债,我们还可以代表其进行追偿。
说到预付费陷阱,租房预付费用一直是常见的风险点。租客在预付费用时应该保持警惕,确保有明确的合同规定和合理的费用结构。一旦遇到中介失信或合同纠纷等问题,要及时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此过程中,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租房市场需要更加规范的管理和监管,以保障租客的权益。而我们作为租客也要提高警惕性、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华的都市中找到一个温暖的家。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莫凡 魏婧 李松林 制图 宋溪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