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魅力——走进成都与西安,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崛起之路
立足于秦岭与北山山系的交汇之处,关中平原展现出一个独特的地域风貌。这里,南北狭窄而东西宽广,西起宝鸡,东至渭南,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片平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段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积淀。
谈及关中平原,人们总会想到其所在的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早在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便正式获得国家批复。这一规划期限从2017年延伸至2035年,明确指出了该城市群的地理跨度横跨甘、陕、晋三省。它由11个市组成,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十万平方公里,拥有近千万的常住人口。在这一区域中,不仅仅包括了陕西的核心地带,还延伸至山西和甘肃的部分地区。简而言之,这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当我们深入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时,目光自然会被吸引到西安市。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西安无疑是整个城市群的枢纽和发展引擎。而交通的发展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路、公路网络以西安为中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交通体系。尤其是西安至大同高铁的开通,更是加强了城市群的内部联系。以西安为中心的“一圈一轴三带”的总体格局也在逐步构建中,巩固了其在交通枢纽中的地位。
西安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自贸区建设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陕西自贸区包括三大区域,其中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的“长安号”中欧班列已经覆盖了广泛的贸易范围。西安还拥有众多科教和名校资源,是我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这些资源为西安的科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西咸新区的成立更是为地区的科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这片位于西安和咸阳之间的新区是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也是首批双创“区域示范基地”,包含了七个省级园区。
如今的西安,已经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无论是交通的发展还是科教资源的整合,都使得这座城市展现出无限的活力和潜力。与此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也在自己的领域里独领风骚。两座城市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地区的两大核心力量,引领着整个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崛起之路。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创新并存,展现出了中国城市的无限魅力与活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位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地带,为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和科创成果的高效落地转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这座科技创新内陆港不仅孕育着众多科研成果,也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
谈及陕西的军工产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作为我国重要的军工基地之一的重要地位。随着西咸一体化飞地经济模式的形成,航空航天、军工电子、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其中,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国防七子”之一,在群山环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中平原城市群范围内分布着多条重要河流,如渭河、泾河、沣河、灞河和浐河等。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将黄河、渭河、泾河等列为重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滩涂也被设为重要生态区,并设立了浐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一举措在淡水资源缺乏的陕西尤为重要。
除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关中平原城市群在政务服务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去年10月,西安市与13座城市签订了《关中平原城市群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完善了各城市在医疗、社保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合作,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度。
尽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东部沿海的特大城市群以及内陆的成渝城市群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其中,对外开发的扩大是一个突出问题。除此之外,科技转化率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产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等问题也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尽管“大西安”概念被广泛认同,但西安市、咸阳市和西咸新区之间仍存在项目争夺和用地资源无法协调等矛盾。区域内的片区间也存在产业布局碎片化和缺乏良好衔接等问题,区域决策协调和区域协调发展仍然具有挑战性。
未来,关中平原城市群需要支持宝鸡市成为副中心城市,加强农产品资源的输出,优化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也是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关中平原城市群才能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至于陕西的省会问题,省会城市是陕西的行政中心,西安是陕西的省会城市,而不是咸阳。至于西安是否曾经作为河北的省会,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