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之韵:古村文化与书院风采
闽南网报道,漳浦县赤土乡的古致村寨,在清晨的山岚雾霭中展现其静谧幽远的魅力。这个小村寨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末清初,与一位拒绝归顺清朝的进士张若仲有关。他与其兄若化在此地种植果蔬,自给自足,并广种梅竹以娱情,过上了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的美德在此一代代传承,漳浦县更是将张若仲视为“廉”的楷模。
古致村虽然如今只剩下十多户人家,但村民对这份祖产的坚守和对乡情的眷恋依旧深厚。村中的丹山家庙、古物古寨门、古城墙、古井、古街等都承载着特殊的历史含义,让这个小村落充满历史韵味。近年来,得益于漳浦对于文化历史的保护挖掘,古致村计划建设丹山文化园,为村里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带动村庄的发展。
在漳浦县佛坛镇东坂村,一座以漳浦先哲明松江知府戴琇命名的松江书院成为乡村文化的“据点”。这里原本是一座废弃的小学教学楼,经过乡贤和乡民们的共同努力,变成了如今的书院。书院里设有儿童、成人阅览室,音乐室,室,书法室等,还配备有1万多册的书籍和各种学习设施,为周边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松江书院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也是文化活动的载体。学院里的大讲堂常常是最热闹的地方,每个月都会定期举办公益讲座,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专家学者前来讲课。根据东坂村河鲀养殖的特色,村里面还会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沙龙、河鲀文化沙龙等,分享养殖、销售等方面的经验。
古致村和松江书院的例子展示了漳浦县在文化振兴上的“硬支撑”。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漳浦县为村庄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带动了村庄的发展,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这种文化振兴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的借鉴和推广。漳州文化振兴:构建文化繁荣的坚固防线
自书院建立以来,东坂村的村民们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大热情。大讲堂常常座无虚席,甚至有的村民站在教室后听课。书院的建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是为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充实自我、提升文化素养的平台。小朋友们以前下课后喜欢到处玩耍,现在有了松江书院,他们更愿意在空闲时间来这里看书,既增加了知识,也让家长们更加放心。东坂村村主任戴庆阳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三月,赤岭畲族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的分会场将在这里设立。来自两岸的嘉宾将齐聚一堂,共贺佳节。赤岭畲族乡位于漳浦县东北部,畲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这个节日不仅是民族的盛会,更是文化的交流。
闽台畲族博物馆的开放,更是为这次节日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博物馆内展示了漳浦畲族的历史文化和闽台畲族的渊源,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传承。据记载,清代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这也展现了漳浦与台湾的深厚渊源。
漳浦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资源,漳浦县计划设立基层综合性文化示范村,投入巨资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加大对文化“三下乡”活动的投入,让文化走进景区,让文化的“硬支撑”为漳浦这一千年古县带来更多的色彩。
漳浦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挖掘是深入的,不仅通过各种措施延续千年来的文化留存,还大力挖掘文化的正能量,传扬优秀的文化资源。一个地方的文化表达了这个地域人的特色,留住文化的厚重感,也就是留住了社会的“魂”,留住了人们的“根”。
为了更好地振兴漳州文化,我们需要筑牢文化振兴的防线。这不仅需要的支持和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让文化在民间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和振兴。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漳州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手记:
留住文化的厚重感
漳浦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这些文化资源?这需要我们对历史与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设立基层综合性文化示范村、对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文化活动进景区等措施,漳浦成功地留住了文化的厚重感,也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是这个地域人的独特标识。只有留住文化的厚重感,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地区的文化特色,让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漳浦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