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马群街水果农场小区的征地公告补偿标准正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南京的部分小区在垃圾分类方面先行一步,逐渐成为趋势。究竟是怎样的秘诀让这些小区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果呢?
来自汇点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揭示了背后的故事。南京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已经十多天,一些社区和居民在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感受到了挑战。马群公寓的居民邵建国表示,垃圾分类并非难事,他们小区的参与率和准确率都高达95%以上。那么,这些小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第一,宣传入户入心。一些小区通过巧妙的方式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江北新区丁山街道的东方万汇尊邸小区,随处可见提倡垃圾分类的标语。社区建立了垃圾分类展示区,通过展示常见的垃圾实物,方便居民快速掌握分类知识。社区还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如使用微观景观与艺术进行宣传,并免费发放张贴物品分类指南,深受年轻居民的欢迎。
第二,抓“关键人物”,提高居民配合度。在推广垃圾分类时,许多社区不仅注重宣传,还努力推动更多家庭关注。在江北新区葛塘街道的永恒嘉园小区,他们采用了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制作生活垃圾分类手册,通过一头猪的画像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这种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居民们一目了然。社区还重视引导和监管,通过成立垃圾分类小分队、设置宣传点、招募志愿者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准确率。
第三,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特点的垃圾分类方式。秦淮区洪武路街道的马福新村在宣传垃圾分类的还注重监管。街道执法车辆携带大喇叭进行宣传,社区网格工作者和志愿者也携带小型扬声器穿梭于居民楼之间。该社区成立了多个垃圾分类小分队,每天到现场进行宣传引导,使得居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到100%。
南京在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初期,部分小区曾面临居民找不到垃圾桶、乱丢垃圾的问题。为此,一些小区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定期楼检、及时制止乱丢行为、招募和培训居民志愿者等,带动居民自觉分类投放。小区内临时收集点的卫生也很重要,现在一些小区会每天定时清洗收集点。
这些小区成功的秘诀在于深入人心的宣传、抓“关键人物”、因地制宜的以及有效的监管和引导。这些措施共同推动了垃圾分类的普及和推广,使得垃圾分类成为居民们的自觉行为。红灰名单背后的垃圾分类新篇章
在南京市鼓楼区金鼎湾金天下小区的垃圾收集点,一场关于垃圾分类的生动实践正在上演。走进这个小区,你会被一系列榜单所吸引——这是小区物业推出的“红灰名单”。这个名单可不是随便评的,它是基于老师和现场督导员的监督记录。你能想象吗?连续一个月能正确分类的家庭,可以荣登红榜,享受物业奖励的小桶,直接提桶扔垃圾,免去了扔破袋子的麻烦。而那些参与率不高、分类质量参差不齐的家庭,如果现场督导拒不改正,就可能被列入灰名单。这样的“红灰名单”每月都会公布一次,旨在提高整个居民区的垃圾分类质量。
这个小区现在可是鼓楼区的骄傲,是A级安全点,分类质量上乘。鼓楼区管养集团南项目部主任滕晓波透露,从11月6日开始,他们对各收运点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严格的评估打分。A类点是安全点,分类优秀;B类点是容错点,存在轻微杂质;而C类点则是指未分类的点。目前大约10%的小区达到了A类点的标准,从这些点分离出来的餐厨垃圾纯净度极高,收运时可以直接运输。大约50%的小区还处于需要督导员分拣后才能收运的B类点位。对于那些分类情况较差的C类点位,物业和居民必须督促其再分拣后才能运走。否则,没分好的厨余垃圾会被拒绝接收。
居民们最担心的还是前端分好的垃圾在收运过程中被混运怎么办?答案是“混投混运会被‘拒收’。”栖霞区马群街道果场社区的工作人员王遵告诉记者,他们小区的居民已经养成了分类习惯,但由于流动租户多,推进垃圾分类仍是难点。上周就有一桶厨余垃圾因混投被带回小区重新分拣。鼓楼区城管局副局长陈涛表示,垃圾分类的强制运行已经带来明显的变化。现在每天能收运的厨余垃圾量已经大大增加,这标志着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垃圾分类的生动实践,看到了物业和居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垃圾分类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社区加入到这场垃圾分类的新篇章中来,共同为我们的环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