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警示塑毒与双酚A的双重威胁:环境中的无声杀手依旧潜伏
尽管去年的塑化剂风暴似乎已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但今天,学者们的警告再次引起人们的警觉。我们所称的“塑化人生”的危机并未结束。一项的研究发现,双酚A以及常见的五种塑化剂具有类似的毒理基因特性,这意味着它们的毒性可能会相加甚至相乘,从而引发包括生殖系统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
从装热食的塑胶袋到包装饮用水和容器的塑料,再到纸餐盒,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塑化剂;而从罐头内的涂料、PC塑胶奶瓶到部分电子发票、ATM收据,双酚A也在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与这些环境荷尔蒙为伍。
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沈林琥与高雄医学大学环境医学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龙组成的研究团队,深入了塑化剂、双酚A与基因、蛋白质的交互作用。他们发现,这两种物质具有类似的毒理基因特性,并且找到了89个共同的关键生物标记。这些生物标记会影响包括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内分泌系统疾病在内的多种健康问题。
两位学者强烈建议环保署对这些物质进行严格的溯源管制,并在相关产品上增加警语。例如,PC塑胶奶瓶和罐头应标注“可能含有双酚A”的警告,并建议孕妇和幼儿谨慎食用罐头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纸餐盒和塑料容器加热等行为;在接触ATM收据后,应洗手再接触食物,以尽量避免接触这些环境荷尔蒙。
专家再次呼吁环保署对这些塑化剂和双酚A进行严格管制,并增加警示标识。环保署表示,这是正确的方向,他们正在积极推进相关管理工作。目前,塑化剂已被列为第一类和第二类毒化物进行管制,而双酚A则归为第四类毒化物管理。增加警示标识并非环保署的职责范围,他们将建议经济部、卫生署等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环保署毒管处副处长宋浚泙表示,环保署已对八类塑化剂进行分类管制,其中第一类为不易分解性毒化物,第二类为可能影响人体生育系统、导致畸形的毒化物。而双酚A被列为第四类有污染之虞的毒化物进行管理。经过跨部门的协商,婴儿奶嘴中的双酚A含量已规定在30ppb以下。
在这个无声的战场上,我们必须提高警觉,保护自己免受这些隐形杀手的伤害。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