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的夏季气温屡创新高,高温高湿的环境让人难以忍受。午后常常伴随着雷阵雨,湿热交加,使人闷热难耐,汗出不易,让人感到倦怠疲劳、头晕目眩。人们在消暑清凉的方式上常常出错,比如过度依赖冷气、冷饮等,这可能会使人体的冷热调节机制无法应对温差变化。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寒主收引”,如果我们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冷气房,会使毛细孔急速收缩,将湿热之气闷在体内,不利于人体的正常排热功能。虽然吹冷气可以带来暂时的舒适,但应该先在凉爽通风的地方适应一段时间后再进入冷气房,而且冷气房的温度不宜过低,保持在26-28℃之间,这样既符合人体舒适的需求,也有助于节能减碳。
在炎热的夏季,很多人会选择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摄入冰冷的饮料来解暑。这种饮水方式不仅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胃肠痉挛不适,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导致心悸、头晕等症状,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尤其危险。大量饮水会冲淡胃液,降低胃液的杀菌力,使得病菌容易滋生。建议采取少量多次饮用的方法。
虽然夏季是消暑降温的时候,但同时也是滋补养生的好时机。在夏日,由于气温升高,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因为毛孔开放过度、大量流汗而导致耗气伤津。可以多吃一些清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例如,“生脉散”这一传统中医方剂,适用于暑热多汗、耗气伤阴的症状。它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补气敛汗、生津止渴的作用。
夏季也是肠胃病最容易发生的季节。除了注意饮食习惯外,还可以多服用一些健脾和胃的方剂,不仅增加食欲,还能预防肠胃炎。其中,“四君子汤”是最常见的方剂之一,它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四神汤”也是一道受欢迎的药膳,由淮山、莲子、茯苓、芡实组成,具有补益脾肾、厚实肠胃的功能,适合脾虚、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的人食用。
在夏季养生中,要注意合理调节身体,采取正确的消暑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适时滋补养生。遵循这些建议,你将能够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夏天。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由网友『往昔风情.』,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