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汗是身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与血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汗液的排出过多时,不仅耗气,还会伤及津液,进而影响心血。
对于头面部出汗多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往往属于气虚。头顶出汗的人,建议滋肾清肺,可用麦冬等泡水喝,同时尝试一些润肺止汗的食物,如百合粳米粥。若在进食过程中头汗淋漓,可能与胃火旺盛有关,需清淡饮食,避免过于油腻。若额头部位容易出汗,则可能与湿气过重有关,应多吃利水排湿的食物,如薏米、山药等。
当手心、脚心以及腋窝汗多的时候,《伤寒明理论》指出这大多与脾胃湿蒸有关。若伴有口干、牙龈肿痛,可能是胃热的表现,需服用清胃热的药物。若腹部胀满、大便不通,则可能与肠道积粪有关,需通便。还有一些外用的方法,如用白矾或葛根煎汤泡脚,或用黄芪防风煎汤洗手,长时间坚持会有明显改善。
对于白天动一动就大汗淋漓的情况,中医认为这是气虚的表现。建议饮食上多食用山药、牛羊肉等益气食物,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补益机体。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推荐一款黄芪红枣汤,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对于半夜出汗多的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入睡后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醒后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可能与肾阴虚、肝火旺有关,需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并注意劳逸结合。低血糖、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引起多汗,需及时就医治疗。
那么体虚多汗该如何补益呢.
体虚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类型,每种症状的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一定要及时寻求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问诊,进行辨证施治。例如,气虚者可能出现倦怠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食补可采用瘦肉白参适量加水炖汁或生黄芪炖母鸡,药补则可用党参膏、参芪膏等。血虚者则可能面色萎黄或苍白,月经量少或闭经,可用炒猪肝、阿胶等食补方案,药补则可选择十全大补膏等。阴虚者可能出现午后潮热、面色潮红等症状,食补可采用蜂蜜炖梨等方案。阳虚者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食补可采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方案。
从中医的角度调理身体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出现多汗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