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卫生日的背景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公共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短短35岁增长到如今的78.2岁。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传染病如天花、脊灰和疟疾等已被消灭,主要健康指标更是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决心和实力,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人民和北京天坛医院共同举办的世界卫生日活动中,公布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果。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显著改善,更彰显了我国坚定推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中国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
我国已经印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这不仅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更包括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举措旨在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医联体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诊疗人次比10年前增长86%。类似成都等地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理念的有效性。通过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紧密合作,以及专科联盟的建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更令人振奋的是,“组团式”医疗帮扶模式的成功实践。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当地重症医学科能力得到了认可,也能开展高难度手术、收治疑难急症病人,避免了病人长途跋涉转院治疗的风险。多年来,“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等一直在临床、基层一线活跃,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努力不仅体现了我国医疗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展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
随着援外医疗60周年的到来,中国将更加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与世界卫生组织一道增进全人类健康福祉。我们坚信,在全体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目标,让广大群众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不仅是对人民健康的最大保障,也是对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