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约有八成的慢性疼痛患者仍饱受镇痛药物不足的困扰。他们中的许多人因长期承受疼痛的折磨,产生了焦虑与抑郁的情绪,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自杀与自残行为,这无疑对中国社会的幸福指数的提升造成了影响。这是由疼痛治疗专家、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研究员徐国柱教授在近日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深刻见解。
徐教授指出,虽然中国近二十年来已经推出了几十种新型镇痛药物,且品种与国际接轨,理应能满足国内疼痛患者的需求。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调整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生产、供应和使用法规,以保证药物的合理管理。但现实情况是,疼痛患者的治疗状况仍不理想。
徐教授分享的临床资料显示,超过六成的癌症患者伴有中重度疼痛,带状疱疹患者的长期剧烈神经痛以及中老年性骨痛等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对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伤害。而在发达国家,疼痛被视为重要的治疗对象,慢性疼痛患者可以获得持续数年的治疗。
徐教授还透露,发达国家使用镇痛药物如、可待因的消耗量远远高出中国。他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非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能忍痛,而是对止痛药的认识和使用观念存在误区。许多人将止痛药误解为“毒品”,担心上瘾而不敢使用。实际上,常用的类药物如、可待因等属于受管制镇痛药,其成瘾发生率极低,且从技术层面完全可以避免成瘾。由于基层医生对止痛药品存在误解,使用类药物时谨小慎微,导致“院长不敢放权、科室医生不敢开药、药房不敢给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徐教授强调,长期无法解决止痛问题将影响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提升。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八成中国患者遭受慢性痛苦却无法得到足够治疗的局面,以及“止痛药是毒品”的错误观念。为此,应当在公众中开展科普教育,加强对基层医生和医学院校的相关培训,以推动疼痛治疗的发展,提高中国社会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