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多地,“鱼生”已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人们将新鲜的淡水鱼去鳞、剔骨、切片,再蘸以生抽、麻油和芥辣等调料,尽情享受鱼肉本身的鲜美。这种饮食习惯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一种名为肝吸虫的寄生虫,就寄生于淡水鱼肉之中。这种寄生虫,又称为华支睾吸虫,一旦进入人体,便可能引发肝吸虫病。虽然感染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可能仅仅是腹泻、腹胀、上腹部疼痛等,但随着吃鱼生次数的增加,体内寄生虫数量会不断增多。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肝胆疾病,甚至可能发展为胆管癌。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署在2009年更是将肝吸虫列为胆管癌的1类致癌物。研究表明,肝吸虫感染者的胆管癌风险是非感染者的4.5倍。
许多人误以为,只要蘸上芥末、大蒜等调料或饮用高度白酒,就能杀灭肝吸虫。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验表明,即使是60度的白酒或姜蒜醋芥末等调料,也无法在短短的一小时内杀死肝吸虫囊蚴。这些寄生虫在鱼肉中的存活情况良好,与蘸料接触的时间极短,因此无法被常见的调料杀死。要有效杀死肝吸虫囊蚴,必须通过高温加热,当温度超过90℃时,囊蚴会在几秒内被杀死。
除了生食淡水鱼可能导致的肝吸虫病外,还有许多其他生食食物可能引发寄生虫感染。例如,生食或未煮熟的螺类可能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食用生的或半生食的鱼、蛙、蛇、黄鳝等动物可能导致颚口线虫病;食用未煮熟的淡水虾、蟹如醉虾、小龙虾则可能导致肺吸虫病。生食蛙、蛇等动物肉类,甚至喝生蛇血、生吞蛇胆,容易感染曼氏裂头蚴病;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可能导致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以及旋毛虫病;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则可能导致牛带绦虫病等。
我们在享受美食的也要关注饮食健康,尽量避免生食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在享受“鱼生”时,更要选择安全可靠的食材和烹饪方式,以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