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几经波折,最终落户水乡同里,面对当地更为保守封闭的性观念,它的处境如何仍不得而知。或许这只是性文化博物馆境遇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人尚未走出性迷宫,尚未构建成熟理性的性心理之前,类似的机构恐怕难以逃脱消亡的命运。
在中国,性心理一直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国人似乎被束缚在传统的封建理念与外来性解放思潮的夹缝中,产生了一种既矛盾又压抑的心理状态。尽管对性的各种事实并不反感,甚至怀有渴望,但国人在谈及性时却表现得异常敏感和回避。宁愿在黑暗中摸索,也不愿正视这一问题。这种现象揭示了社会性心理的不健康状态。
鲁迅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深刻指出这一问题。国人在性与、性与猥亵之间存在明显的混淆。这种混淆在社会中形成了对性的屏蔽和压抑。这种压抑与国人内心的性冲动形成鲜明对比,显得苍白无力。
许多人在年少时曾埋怨父母未能直接传授性知识,导致他们犯错或走弯路。当他们成为父母后,却将孩子拒之于性教育门外,让他们重蹈覆辙。这种做法究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在害他们?面对这种情况,当家长送成年孩子安全套作为礼物时,引发的反应大多是惊讶甚至嗤之以鼻。孩子们终究会长大,他们会有性的需求和对性的好奇。如果不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而是一味地压制,可能会适得其反。
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是每个成年人的需求。既然每个人都需要性,且都在接触和向往着,那么为何不能真实地面对呢?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深入反思。在道德层面上,我们是否善待了“性”?我们的思想是否干净纯粹?净化心灵才是走出中国社会性怪圈的关键。
为了真正理解和接纳性文化,我们需要打破沉默和禁忌,以开放、理性的态度面对这一问题。也需要加强性教育,让每个人都能科学地了解和处理与性相关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性的迷宫,构建成熟理性的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