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站落成典礼
背景故事
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中国建立了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这座站在2004年7月28日落成,是我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黄河站的建立,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开创了一个永久性的观测研究平台,为解开日地相互作用、北极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等科学难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亲历者杨惠根讲述
杨惠根,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首任黄河站站长,为我们揭示了北极科考的独特性。北极与南极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以北冰洋为主体,并涉及到岛屿的主权问题。中国的北极科考主要依托船基,进行海洋调查。为了完整认识北极气候和环境变化,还需要开展北极地质、冰川、冻土、陆地生态调查,以及陆基支撑的大气科学、空间科学等学科的观测研究。
关于黄河站的选址
黄河站之所以选在挪威新奥尔松,是因为中国是《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缔约国,拥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开展科学考察等活动的权利。挪威的政策为新奥尔松打造一个绿色科考站,提供了良好的原生自然环境、交通和通信条件,便于广泛的国际合作。
黄河站的建设与设施
黄河站的建设相对简单,主要是对一栋租赁的建筑按照科考站功能进行改造。站内设施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特别的是,站内的顶部设有五个小“阁楼”,用于极光光学观测。不同学科的科考队员根据任务需要轮流上站进行考察。
黄河站的主要工作
黄河站是一座综合科考站,主要科考项目涵盖了高空大气物理观测、气象观测站建立、GPS卫星跟踪站建立、地球生态环境演变考察、近岸海洋环境监测、冰川长期监测的可行性调查和大气化学采样等。杨惠根指出,建站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项目,对北极研究做出独献。
极地科普馆的参观贴士
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科普馆是全国科普基地,展示了我国极地考察的艰辛历史和巨大发展。这里收藏了极地考察的实物藏品,如雪地车、考察服、采雪器、南极陨石、冰川水、企鹅、海豹、风蚀石等,为公众提供了直接的极地科考感受。极地科普馆已对社会免费开放,参观前需致电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预约。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官网的极地影像栏目每日更新长城站、黄河站的极地影像,为公众提供了了解极地科考的动态。
经过中国科学家十几年的努力,黄河站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北极考察站,担负起了日地相互作用观测的国际责任。《》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流产网提醒广大读者,希望这些信息能为大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