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出生的那个炽热的夏天,1992年,我亲哥哥已经是一个五岁半的小男孩了。在我们家的故事里,童年的剧情似乎并没有按照那些青春小说的套路发展。
在我还不懂世事、连话都说不清的年纪,妈妈曾短暂地离开家,让我哥哥照看我。“别让妹妹乱跑。”他当时或许还是个稚嫩的小孩,但他的解决办法却让人哭笑不得——只要妹妹一动,他就拉住她的腿,让她摔倒在地。回家后,妈妈看到的场景是我哭得一塌糊涂,哥哥却一副“看,我完成得多好”的得意模样。
关于哥哥的“欺负”,还有一件趣事。在我童年时期,哥哥经常拿妈妈的话调侃我:“妈妈说,你生来就是为了给我玩的。”我不知道这是妈妈的原话,还是哥哥为了逗我的编造之词。但无论如何,我们之间的打闹从未停止。
记忆中的童年,我骑着三轮车上学,后来换成了自行车。我在学校里威风凛凛,替堂妹出头,揍班里的小男生,而哥哥似乎并没有太多参与我的“事业”。不过有一次,他神秘地带我驶过颠簸的石板路,去了一家网吧。那时候我大概8、9岁吧,看他和小伙伴打红色警戒,我呆在一旁看得出神。
尽管我们总是猜拳、打牌,我永远都会输给他。打游戏时,我五分钟就挂了,他却能撑上一小时。或许从那时起,我就默默接受了自己智商不如他的设定。
读高中时,哥哥迷上了音乐,每天在家弹贝斯,练习枪花的《Sweet Child O’ Mine》。那一年,我们家的战争也达到了高潮。虽然我只有十二岁,但我已经开始挑战我那十八岁的哥哥了。据说爸爸每天晚上都要在客厅里监督我们,否则我们又会打起来。
打架的过程充满智慧和策略。我会先正面与他交战,展现我的不屈精神,但很快就发现自己处于下风,于是开始逃跑。我熟悉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知道哪里是安全的避风港。不过最聪明的做法还是躲进妈妈的房间并反锁房门,然后打电话求助外公外婆。哥哥虽然能掐掉客厅的电话线,但他无法阻止我从妈妈的手机中发出求救信号。
尽管我们常常打架,哥哥仍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生活充满了仪式感和敏锐度。尤其是他煮方便面的那一刻,表演型人格全面爆发。他会在每一个步骤中配音解释,动作夸张,每一步完成后都会向我炫耀他的技艺。
然而时光荏苒,2004年夏天我离开了家乡到惠州求学之路开始了新的篇章。哥哥也离开了家到珠海读大学我们之间开始有了距离但是亲情的纽带永远不会断这些年哥哥的结婚成家以及我对他的期望让我意识到他是家中的重要一员未来我会继续支持他因为他是我最亲近的人之一无论未来如何变化哥哥都是我心中永远的依靠他煮方便面的技艺也是我心中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