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娱乐圈和社交平台上频频爆出热门话题,文章和马伊琍的婚姻危机、刘强东的忘年恋等新闻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一时间,网络上的声音如潮水般汹涌澎湃,粉丝们纷纷为自己的偶像呐喊助威,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为其辩解。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
有时候,我们会在日常的小事上与他人发生争吵。可能上一秒还在和朋友热烈地交谈,下一秒就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比如美国是否应该打伊拉克,而展开激烈的辩论。家庭聚会上,也可能因为谁带孩子、谁做饭这些小事情而产生分歧。但仔细观察,这些争吵和辩论的内容其实与我们自身的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它们更多的是关于娱乐八卦或是家常里短的小事。当遇到真正需要决策的大事时,比如讨论工作方案、决定未来的就业地点、计划生育等,气氛往往会变得凝重,刚刚还高声谈论的人此时也会选择沉默,甚至因为害怕“惹事”而回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争吵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尊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通过他人的肯定和钦佩来获得自我满足和成就感。当面对一些有把握“获胜”的小话题时,人们自然希望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见识。即使输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中国人历来重视“面子”,当与他人意见分歧时,虚荣心很容易驱使他们坚决要一分高下。当面对“风险系数”较大的事情时,人们往往会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说错话、害怕被嘲笑而产生趋利避害的心理,选择保持沉默。小事说错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但大事决策错误则可能带来严重的责任。这种害怕承担责任的逃避心理让许多人在大事面前选择沉默。
君子为人应和而不流,这是《中庸》里的道理。在小事上我们要懂得与人和睦相处,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公共形象。我们应该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互相提醒和学习,而不是像“刺头”一样锋芒毕露。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无条件地屈服于潮流,抛弃自己的主张和原则。遇到不义不善之事,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是长辈、上司、朋友而容忍,而应坚持自己的品格和操守,保持人格独立。只有做到“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在面临小事时“难得糊涂”,面对大事时“保持清醒”,才能获得别人长久的认可和尊敬。我们应该学会在小事上放松自己,保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在大事上坚定立场,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也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