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之际,天津大学的两大科研团队——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在同一天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绽放光彩。
首先是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的芦伟讲师与北京大学孙栋副教授课题组的杰出合作。他们深入了拓扑半金属材料的世界,并成功利用这种材料的超快光致能斯特效应,实现了高效的太赫兹波发射。这一重大突破不仅为拓扑半金属材料在太赫兹源领域的应用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同时也为超快光热电效应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成果以生动鲜明的标题“拓扑半金属材料的光电魔术:超快光致能斯特效应与高效太赫兹发射”呈现,详细阐述了他们如何通过弱磁场与能斯特热电效应,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进而提升了太赫兹发射效率。天津大学芦伟讲师与北京大学孙栋副教授的共同努力,不仅展示了拓扑半金属材料在太赫兹源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的科研工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紧接着,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泽方教授团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报道了关于胞质不相容性的研究,并成功实现了人工操纵。这一成果源于他们深入沃尔巴克氏菌引发的胞质不相容性现象。通过精心设计,这种现象被用于控制蚊虫种群数量,为防治虫媒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王泽方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以“解锁胞质不相容:人工操纵与防治虫媒疾病的新策略”为题,生动描绘了如何利用这一自然现象,转化为对抗虫媒疾病的实际工具。他们的成果不仅揭示了胞质不相容性的深层机制,也为未来的抗蚊媒疾病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两大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天津大学科研人员的卓越实力,也体现了他们在未知领域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每一篇研究都承载着科研人员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天津大学正在全球科研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王镐锋、博士后肖云杰以及博士研究生陈侠共同完成了本论文,并被列为并列第一作者。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泽方教授作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与众多参与单位如上海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耶鲁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南京大学共同合作。此项研究得到了晶体衍射数据收集的支持,其中涉及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和国家蛋白质(上海)设施的帮助。该研究也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鼎力支持。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