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一位清华大学化学系优秀学生,在风华正茂的1992年步入清华校园,却不幸遭遇了人生中的巨大劫难。她是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92级的一颗耀眼明星,在1994年冬和1995年春,她至少两次摄入了致死剂量的重金属盐。
故事从1994年11月24日那一天开始,这一天是朱令的21岁生日,然而欢庆的氛围被突如其来的腹痛所打破。腹痛逐渐加剧,伴随着腰、四肢关节的疼痛和脱发的现象。12月23日,朱令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了北京同仁医院寻求诊治,然而病因却如同谜一般无法确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身体状况略有好转,于1995年1月出院。
悲剧并未就此打住。1995年2月,朱令的身体再次出现问题,双腿疼痛、眩晕等症状接踵而至。随后,她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那时,她可能被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神经炎。症状逐渐加重,朱令甚至陷入了昏迷,长时间的昏迷让她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在这期间,朱令的同学将她的病情发到互联网上寻求帮助,全球各地的医生和专家纷纷给出了宝贵的建议。
经过北京职业病防治所的严格检测,终于在1995年4月底确定了朱令是中毒,而且毒量足以致命。医院采用普鲁士蓝等药物为朱令解毒。警方在接到朱令父母的报案后,以投毒立案,并由清华大学派出所和北京市公安局联合展开调查。
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清华大学实验室曾购买过盐,且盐的使用并未经过严格的管理和登记。朱令的室友孙维(后改名孙释颜)因是化学系的一员,有机会接触盐,成为了重要的嫌疑人之一。而在朱令确诊盐中毒后,宿舍发生了一起神秘的盗窃案,朱令的洗漱用品不翼而飞。
尽管警方发现了诸多线索和疑点指向孙维,但因证据不足最终未能将其定罪。这起案件成为了一桩悬而未决的谜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复旦投毒案的告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彻查朱令案的呼声。北京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因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无法侦破此案。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主要基于公开报道和资料整理,它们并不代表案件的真实情况或结论。朱令案的真相仍然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揭示。这不仅仅是一起案件,更是关于一个年轻生命的故事,关于坚持、勇气和人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