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如同一个精巧的“活瓣”,在正常状况下,它默默地执行着单向通行的职责——允许尿液从输尿管流向膀胱,严密封锁,防止尿液逆流回输尿管。这一机制的顺畅运作,依赖于膀胱粘膜下输尿管的长度以及三角形肌层的力量,它们共同维系着这一部位的支撑力。当膀胱内的压力升高时,粘膜下的输尿管能够应对压力,通过压缩闭合来防止反流。
当面对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状况时,尿液会反常地从膀胱逆流进入输尿管,甚至肾盂。这一状况的发生,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
输尿管的解剖缺陷可能是关键的诱因。这种缺陷可能导致输尿管外移,粘膜下输尿管缩短,比例失衡。正常情况下,粘膜下输尿管长度与直径的比例为5∶1,而在反流的情况下,这一比例缩小至1.4∶1,失去了原有的抗反流能力。
膀胱内压的升高也会破坏这一平衡。当尿路出现梗阻,如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晚期,或是神经源性膀胱引发膀胱尿潴留,膀胱内的压力就会升高,从而打破膀胱输尿管连接部位的抗反流机制。
输尿管开口的异常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运动场形、马蹄形和高尔夫球洞形的输尿管开口更容易发生反流。
先天性输尿管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诸如输尿管旁憩室、输尿管囊肿、输尿管在膀胱憩室开口、异位输尿管开口等异常状况,都可能引发这一并发症。
这一生理机制的微妙变化,不仅影响着泌尿系统的正常运作,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解和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