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这座繁华都市,年少的人们在此惜春残。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裴潾(也有说法是裴士淹)的《白牡丹》。该诗在不同版本中有些许差异,有的记载为“长安豪贵惜春残”,有的则作“长安年少惜春残”。但无论是哪一种表述,都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中描绘的是唐代长安城的景象。贵族们竞相追逐着紫牡丹的潮流,而白牡丹则在月下静静绽放,形成鲜明的对比。紫牡丹象征着世俗的繁华与虚荣,而白牡丹则代表着纯洁与高雅。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反衬出白牡丹的孤寂与高贵。
全诗的核心思想深刻而丰富。它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习,暗示贵族们追逐时尚、崇尚虚荣的行为。诗歌寄托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尾联中的“玉盘承露”、“月中看”等意象,塑造出白牡丹超尘脱俗的形象,也暗喻了诗人高洁品格与怀才不遇的境遇。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运用了色相对比和意境对比,将紫牡丹与白牡丹、喧嚣与冷寂相互对比,强化了主题的表达。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牡丹花的颜色上,更体现在诗人的情感与境遇上。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归属,存在裴潾与裴士淹两种说法。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古籍记载的不一致。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需要注意不同版本收录时的标注区别。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长安城中的景象,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无论是裴潾还是裴士淹,这位诗人都通过《白牡丹》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自己的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