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未曾预料,自己会陷入医美消费维权的漩涡。
回溯至2020年,因脱发困扰,杨宇走进成都新生植发医院的大门。但术后的效果,却未能让他满意。沟通成为杨宇面临的新难题,手术效果难以界定、专业评鉴机构的缺失、法律条款的支撑不足等难题凸显。
在人民网“人民投诉·一键维权”平台上,杨宇的遭遇并非个案。从隆鼻、祛痘到注射美容针剂等医美手术,都存在维权困境。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医美手术效果标准的模糊,手术过程举证难等问题,导致行业乱象频现,消费投诉不断,医美机构的执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亟待加强。
手术效果的评估成为了一大难题。杨宇表示,植发合同明确成活率为95%,但实际成活率难以测算。原生发与植入毛囊头发的混合,使得消费者难以自行计算。缺少专业检测仪器,消费者只能依靠主观感受进行判断。与李莉的遭遇相似,她在福州市维多利亚整形医疗门诊部进行鼻综合和双眼皮修复手术后,发现假体穿破鼻尖,手术失败。但沟通并不顺畅,维权之路艰难。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数字经济法律事务部执行主任孟博表示,在医美手术维权的实际案例中,选择医疗纠纷还是合同纠纷同样是维权的难点之一。合同纠纷中,医美效果的专业第三方鉴定报告的缺失,以及消费者诉求的主观性,使得维权难以推进。不同地方适用的法律条文不尽相同,也为维权增加了难度。
浙商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医美消费的结果缺少标准,手术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美的界定。医美治疗的纠纷概率较高,需要通过前期沟通和事后服务来降低纠纷的发生。
纠纷的骤增和维权的困难让消费者对医美行业失去信心。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投诉数据显示,医美行业的投诉量在五年内增长了近15倍。当问到出现问题如何处理时,多数医美机构的客服人员往往采取模糊和口径式的回复。这也表明,医美行业的透明度和服务质量仍待提高。
业界人士指出,目前常参照《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处理,但对于未造成器官畸形和功能障碍的损害程度鉴定较为困难。精神伤害的赔偿范围更是难以评估。对于医美的消费水平而言,即便认定是医美机构的责任,赔偿金额也不高。
日益增长的消费者投诉已成为悬在医美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例如雍禾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在招股书中提示了自身的重大风险——医疗事故的固有风险以及解决该等事故可能带来的巨大成本和对业务的不利影响。
当前医美行业的执业规范和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预期仍存在差距。特别是一些医美机构缺乏执业许可登记和执业医师的问题使得手术效果难以保障并给维权诉讼带来困难。因此消费者在进行医美手术前应核实机构的资质并保存相关证据以便维权。
有业界人士呼吁加强行业自律、畅通消费者合法维权的渠道并将严监管前置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做到让消费者“放心美”。同时提高消费者对医美行业的认知度引导其理性消费并加强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