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病毒性肝炎室主任崔富强透露,卫生部拟出台新政策,调整常规体检项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称,卫生部有意在常规体检表中取消“两对半”检测。这一消息迅速引起热议,当晚卫生部便出面回应,强调“常规体检删除乙肝项目”仅为专家个人意见,并非官方决策。崔专家本人也澄清其观点被误解,卫生部并无相关计划。(《新京报》8月3日)
在这个信息时代,媒体常常抢先曝光某些消息,而后相关部门不得不匆忙辟谣。这样的情景已屡见不鲜。比如广州拥堵费即将征收的消息,刚刚通过专家评审便迅速传播开来,但广州官方却表示对此一无所知。再比如关于中石化两大集团对现行调价机制的看法,媒体率先曝光后,中石化却否认曾有过这样的表态。这些“先曝后否”的新闻现象,不仅损害了新闻的公信力,也使得时事评论成为了一种风险较高的职业。
深入分析这些传闻和误读的源头,我们发现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当下官学不分、政务闭塞以及精英决策等多重问题。
专家和官员身份的纠缠不清是其中一大原因。许多专家学者在学术领域担任教授和研究职务的也在部门担任智囊或顾问,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专家在发言时难以区分个人观点和官方意见,有时甚至出现身份混淆的情况。由于缺乏明确的身份区分意识,有些人可能会利用这种模糊身份故弄玄虚,导致信息混乱。面对专家的发言,公众往往难以判断是专家个人意见还是官方决策,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专业观点与官方意见的混淆进一步暴露了政务信息的不透明和在信息公开上的消极态度。在一个政务信息透明的环境中,官方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减少误读和谣传的可能性。媒体也能够更容易地从官方途径获取权威信息,减少对所谓“业内消息灵通之专家”的依赖,从而避免专家个人观点和官方意见的混淆。由于某些官方不愿意透露关键信息,而公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信息又非常关注,记者难以从官方获得准确信息时,往往会选择采访相关专家来补充信息。这种情况下,专家的个人观点和官方意见容易被混淆,导致误读和争议。
由于官方新闻发布的不足和不透明,许多重要的政策经常通过相关专家曝光。官方的缺位也在无形中抬高了相关专家的地位和身价。公众无法直接获得信息,只能依靠专家这个信息中介来了解政策动态。这样的新闻发布模式与我们过度精英化的决策机制有很大关系。许多决策先由内定方向再经过专家讨论形成决策方案,然后在业内非正式传播给公众一个看似已成定论的结论。这种决策路径导致越来越多的决策通过“专家曝”的方式发布但这种方式建立在精英决策路径上缺乏公众的民主参与和讨论。因此许多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应该更多地依靠公众的民主决策而非仅仅依赖专家评审和决策。此外也不排除在某些争议较大的问题上和专家共同唱双簧戏试探民意根据民意的反应来决定是否推进某项政策的可能这也使得新闻发布变得复杂和充满变数。
总之“专家曝”新闻发布模式的形成可能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官学不分政务信息不透明精英决策机制以及和专家的合谋等这也提醒我们需要在信息公开和民主决策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以更加透明和民主的方式与公众沟通确保公众对重要政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