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钙化是一种病理表型,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异位钙盐沉积,可能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和不良的心脑血管事件。针对这一难题,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董少红教授团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短链脂肪酸在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以及阻止血管进一步钙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科技日报消息,短链脂肪酸(如丙酸钠)的补充,或是通过粪菌移植、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移植等手段,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的稳态,减少脂多糖的产出,保护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防止肠道“渗漏”,进而抑制炎症反应。这一发现为血管钙化进程踩下了刹车。
董少红团队指出,短链脂肪酸源于肠道微生物,并可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内稳态。肠道微生态失衡会破坏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出现。研究还发现,血管钙化患者血浆和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与钙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为了深入研究短链脂肪酸在缓解血管钙化方面的作用,董少红团队进行了大鼠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丙酸钠可明显抑制实验大鼠的血管钙盐沉积,并减少其体内的炎症反应。丙酸钠还改变了VDN诱导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
除此之外,董少红团队还发现了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在重塑肠道菌群、促进短链脂肪酸分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细菌的出现为阻止血管钙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前,该团队正致力于如何通过改善饮食来促进短链脂肪酸的增加、维护肠道健康环境,以及短链脂肪酸在机体不同状态下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他们的目标是将这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临床应用,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
这一研究成果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有望为众多心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我们期待着这一研究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