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的话题再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场讨论不仅局限于医学界,更与现代与传统、科学与非科学等深层次的社会议题紧密相连。实际上,中医的争论并非新鲜话题。早在七十五年前,中医就曾经历过一场波澜壮阔的风波,那就是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事件。
随着晚清时期西方医学的大规模涌入,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在中国迅速普及。中医和西医的碰撞与融合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一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寻求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的尝试中,由于遭到西医界的抵制而宣告失败。这一事件迅速恶化了中西医界的关系,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情绪日益加剧。
西医界将中医称为旧医,自称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新旧之争、先进与落后的较量。而中医界则坚持称自己为国医,将西医称为西医,强调中西医之争是中西之争。两大阵营之间的争论逐渐失去理智,由学术讨论演变为意识形态的较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9年国民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时,“废止中医”的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余岩、褚民谊等人提出了四项相关议案,旨在彻底废除中医。他们的策略是通过对中医进行登记限制,阻止新一代中医的培养,从而达到自然消亡的目的。尽管这些提案在实施上有所缓和,但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便指日可待。
中央卫生会议通过的废止中医案引起了中医界的强烈反响。上海中医界率先发起抗议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各大报馆纷纷发表社评,给予舆论支持。其他社会团体也加入声援行列,猛烈抨击国民的卫生部门。与此各地的中医界纷纷发表通电,支持上海中医界的抗争行动,并向国民卫生部请求取消决议案。
这场风波不仅揭示了中西医之间的深刻矛盾,更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各种力量的较量与博弈。中医的命运在历史的舞台上跌宕起伏,历经沧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的坚韧与顽强得以彰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