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于1982年开始实行普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来,人民的健康防护意识逐步提升,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也逐步改善,流脑的发病率因此逐年降低。到了2000年以后,这一数字更是降至历史最低点,低于每十万分之二。
流脑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婴幼儿以及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在冬季和春季这两个季节,流脑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人群对于流脑的易感性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在感染后仅表现为无症状的携带状态。即使出现临床症状,其潜伏期也大多为2至10天,平均为4天左右。常见的症状包括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尽管流脑的致死率已经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大幅降低,但它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约在8%至15%之间。更不幸的是,有大约10%至20%的存活者会面临长期的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和听力损伤等。
流脑的传染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其主要传染源是健康携带者。尽管其传染性相对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居住环境的拥挤、个体的抵抗力下降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其传染性。病菌对抗生素敏感,开始抗生素治疗后的24小时内,传染性会大大降低。
为了有效预防流脑的传播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关键,如勤洗手、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手帕、避免直接面对他人等。我们应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幼儿园、学校和工地等。接种流脑疫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目前有两种针对A群和A+C群的疫苗,这些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良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也是防止流脑病情恶化的关键。当发现病例后,我们需要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就应立即进行治疗。密切接触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预防药,以消除带菌状态并阻断传播。
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流脑这一疾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