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黄酒:话说补土之秘,散寒湿,养脾胃,益肝胆的客家之宝——客家娘酒
脾胃健康,百病少侵;食疗养生,脾胃为先。大自然的恩赐,为我们带来最适宜的脾胃之补。草木虫鱼、瓜果菜蔬,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的天然食材,便可成为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卢传坚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这款独特的客家特产——客家娘酒。作为黄酒的一种,客家娘酒在岭南客家人居住地区广泛酿造,是家家户户的酿酒技艺传承。
客家娘酒的酿造工艺相对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在秋季白露刚过之时,是酿造老酒的更佳时机。经过洗净、浸泡、沥水、蒸制、淋水、放酒曲、发酵等一系列工序,再经过3-4个月的酒化发酵,取酒煮开沉淀,一壶美味的客家娘酒便酿造成功。
客家娘酒的品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糯米和酒曲的选择,以及蒸制的时间、火候、温度、酿酒环境、水质等。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祖辈的言传身教。
结合多部古籍对黄酒的认识,客家娘酒性温,味甘辛,具有通血脉、行气和血、散水湿、润皮肤、厚肠胃、养脾、益肝胆的作用。其核心功效在于散寒湿,养脾胃,益肝胆,以达到行气血的目的。
客家娘酒的酿酒技术源于中原地区,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而传承。自然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的客家人,无论是御寒还是解乏,都非常需要酒。客家娘酒用糯米酿造,含糖量较高。与其他黄酒不同的是,客家娘酒在酿造过程中有一道“炙烤”工序。“炙烤”不仅灭菌,还能让黄酒的口感更醇香。经过“炙烤”的客家娘酒不仅暖胃,更能增强祛寒湿的作用。
除了饮用和药用,客家娘酒还可以用于烹饪,制成美食。客家人做家禽家畜、、鱼虾等都会放酒。用客家娘酒涮制的牛肉更是美味诱人。用酒糟制成的酒糟鱼、酒糟鸡等也是佳肴。
需要注意的是,黄酒一般是温饮。温饮黄酒可以达到和中的目的。一方面,黄酒中的脂类芳香物随温度升高而蒸腾,可增添香气;另一方面,黄酒中含有的微量有害物质会随温度升高而挥发。建议加热温度不超过40℃,更佳饮用温度为20℃-30℃。
在品尝美味的也可以尝试一道美味的牛肉涮酿酒。将客家娘酒与五指毛桃、香藤根等材料结合,制成一道美味的佳肴。
客家娘酒是客家人的骄傲,也是岭南地区的瑰宝。它不仅是美味的饮品,更是具有散寒湿、养脾胃、益肝胆的养生佳品。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的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客家人的智慧。当美食与客家文化交融,便有了这道美味的客家娘酒鸡。走地鸡,肉质紧实鲜美,与醇香的客家娘酒相遇,更是风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材料:走地鸡、客家娘酒、生姜、红枣、枸杞等。将鸡肉切块,用盐、姜片、少许娘酒腌制,使其渗透酒香。热锅加油,放入姜片煸炒出香气,再将腌好的鸡肉煎至金黄。倒入适量的娘酒和水,加入红枣和枸杞,盖上锅盖,焖煮十分钟,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客家娘酒鸡便大功告成。
卢传坚教授作为国医大师禤国维的弟子,对于客家娘酒鸡有着深入的研究。卢教授不仅是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的学术带头人,还是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她主持完成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她的成就和荣誉不胜枚举,更是被誉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说到客家娘酒,它不仅是美食佳肴,更是具有药用价值的保健酒。客家娘酒可以暖胃祛湿,帮助调理身体。有些人喝了客家娘酒后,可能会感觉湿气加重,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差异或者饮酒过量所致。适量饮用客家娘酒,能发挥其暖身祛湿的功效,过量则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应。
那么,客家娘酒如何发挥其暖胃祛湿的功效呢?这与其所含的成分密切相关。客家娘酒中的酒精能刺激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而其中的药材如枸杞、红枣等则具有滋补身体、调理气血的作用。这些成分共同作用,使得客家娘酒具有暖胃祛湿的效用。
客家娘酒鸡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品尝美味的也能感受到客家人的热情和文化底蕴。而客家娘酒作为保健酒,适量饮用能为我们带来健康的身体。点击“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客家文化和补土论坛的资讯吧!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编辑:王军飞
责编:宋莉萍(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