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直博生孟伟,自2014年入学后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学术跋涉。期间,因科研进度未能如愿达成,他的人生轨迹出现了不同于常人的变化。走进婚姻、育有一子的他,在生活的重压下选择了兼职送外卖以支撑家庭开支。这样一位身处困境的博士生,因身份的巨大反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孟伟的遭遇如同一部现实题材的剧情片,充满了波折和争议。关于延毕的原因,他认为是导师安排的横向课题过多、指导不足以及所谓的“制度漏洞”所导致。而从学院的角度来看,他的科研缺乏足够的聚焦,论文创新性未能达标,即便多次指导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舆论对此事件产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质疑他在八年内未能完成学业的同时却选择结婚生子,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有很多人被他的勇气所打动,认为他是为家庭奋斗的青年缩影。在个人选择方面,孟伟拒绝了导师的经济援助,坚持不转硕士学历,他的执着和勇气令人敬佩。他希望通过舆论推动与学院的沟通,并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一事件不仅仅关乎孟伟个人的选择和困境,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博士生延毕的普遍性的思考。在国内,博士生的延毕率已经超过了60%,科研压力、经济负担与家庭责任常常交织在一起。公众对于高学历者职业路径的刻板期待和偏见也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体现。
幸运的是,经过努力,孟伟已经取得了博士结业证书。他计划离校后继续争取学位,并坚定地表示,不会因外界的嘲讽而放弃自己的目标。这个事件作为高等教育体系困境与个体抉择的典型样本,持续发酵并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思考。我们期待孟伟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也应该从这个事件中反思教育体系和个人选择的问题,为未来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