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的诞生及其形成原因
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的台湾海峡,是我国最大的海峡。它北起福建省闽江口和台湾省富贵角,南界福建省官口港和台湾省鹅銮鼻,呈现东北至西南的走向。南北长约333千米,东西平均宽230千米。
关于台湾海峡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这里曾经是大陆东缘的一条海槽。大约距今0万年左右,地球上开始了一次新的大规模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受这次造山运动的影响,台湾海峡经历了一个极不稳定的阶段,与大陆相隔的海槽时有时无,台湾岛与大陆时断时连。
大约距今1.1万年至4.2万年前,由于晚更新世后期的气候变化,发生了大海退,海水下降了130至180米,台湾海峡变成陆地,台湾岛和大陆相连接。这时,大量古人类、古动物从大陆迁徙到台湾。两岸的古人类同根同源,台湾史前文化是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一部分,台湾海峡成为了传播闽台文明的通道。
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停止。在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全球发生冰川,我国海域下降60米,台湾岛强烈上升,海峡大部分露出水面。早更新世后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回升,台湾海峡发生了海侵,台湾与福建再次分开。这个过程包括了海进海退期的出现。自第四纪冰河期以来,大海进入海进期,海水面上升约有100至130公尺,形成了今天的海平面。自此开始,两岸间的来往由陆地转为海上。但在大约4500至2000年以前,因为出现海退现象,台湾海峡变浅易于渡海,这也为当时航海不发达的两岸居民来往提供了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峡的形成过程中,两岸间的地壳运动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台湾海峡打捞的众多动物化石也证明了这里曾经是陆地。如今的水深仅约40米的部分区域和其他水深约100米的区域都是这一历史变迁的见证。两岸分离始于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大约在约5万年前开始形成海峡。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变迁和自然环境的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台湾海峡两岸的壮丽景象和重要通道。两岸间古老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联系成为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台湾与福建的地理奇缘及台湾海峡的奇妙变迁
地壳的微微颤动,使得台湾和福建这两片土地逐渐分离。历史的长河中,潮水涨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出一条通道,连接着台湾与福建。尽管这两地分隔开来,但它们之间的地质、地形、自然、特产等方面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放眼这两块土地的地形,会发现山脉的走向、河流的分布、平原与丘陵的排列,仿佛是大自然按照同一设计图的复制品。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令人叹为观止。
气候方面,台湾和福建如同是一对孪生兄弟,同受亚热带海洋季风的控制。年温度变化、降水量以及冬夏季风的交替,在这两块土地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
而在植被、土壤和农作物方面,黄、红棕类土,冲积土,灰化土及盐土等各式各样的土壤;森林植被、水稻、茶和果品等农作物,这两地的相同和一致,绝非人类的创造力所能完全解释。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台湾海峡的形成原因。
台湾海峡,这片分隔了两岸的海域,其形成历程可谓历经沧桑。早在7000万年前,这里还是华夏古陆边缘的海槽。而后,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这里逐渐从海槽上升为陆地,使得台湾岛与大陆紧密相连。那时的海峡地区,是一片富饶的平原。
时光流转,海峡地区也经历了多次的升降变化。距今约1.5万年前的大理冰期,冰川扩大,海平面下降,海峡再次变为陆地。那时的草原上,野草茂盛,森林遍布,牛、马、羊群在这里自由地觅食。然而好景不长,大约5000年前,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片草原又被重新淹没在海洋中。
说到海峡两岸的地貌形态差异,也颇有意思。西岸多为岩石海岸,岸线曲折多变;而东岸则多为沙岸,岸线相对平直。福建拥有众多港湾和岛屿,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海峡两岸独特的地貌特色。
再回到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早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这里曾是大陆东缘的一条海槽。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台湾海峡进入了一个极不稳定的阶段。海槽时隐时现,台湾岛与大陆也时断时连。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陆地逐渐被海水淹没,昔日的平原变成了大海,而山峰则化作点缀于海峡间的岛屿。今天我们所见的台湾海峡正是在地球板块运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不仅如此,由于台湾处于地震带上,当发生地震后,台湾作为一个小板块会有向大洋方向飘移的趋势。这也导致了台湾海峡有逐渐变宽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