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创新教学设计
这是一堂展现创新教育的物理课教学设计,由江苏省苏州市第十四中学的邓丽老师于2001年向全国的教育同行展示。设计思想紧扣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
一、设计思想
1.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透镜,揭示其中隐藏的物理规律。
2. 注重科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设计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二、过程设计
1. 引入课题
通过播放“冰透镜向日取火”的实况录像,结合配音资料,直接引出课题“透镜”,并介绍透镜的概念。这一开头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感受并理解透镜
让学生亲自感受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及边缘的厚与薄,从而得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定义。
3. 判别透镜类型
问题引导:如何区分近视镜与老花镜?也就是如何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
学生实验:
方法一:摸。通过触摸镜片,感受其厚薄来区分。
方法二:看。透过镜片观察字的变化,字变小的是近视镜,字变大的是老花镜。
方法三:照。用光源对着镜片照,观察其对光的作用,从而理解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方法四:晃。晃动镜片,观察像的移动方向与镜片的类型关系。
4. 测定焦距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并引导他们提炼出通过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课题研究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和学习。
三、总结评价
2.3 测定焦距的神秘之旅
我们常常听到眼镜有不同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眼镜的度数并不是直接用焦距f来表示的,而是通过屈光度Φ来展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Φ=(1/f)×100。明白了这个转换关系,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如何测定焦距了。
让我们跟随学生们的脚步,一起设计实验来测定凸透镜的焦距。你会发现,学生们通常都能用平行光聚焦法准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这是一个充满与发现的旅程。
2.4 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就像一场冒险。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即如何区分近视镜和老花镜。这就是问题的提出。接着,我们组织讨论,猜想可能的解决方法,比如“摸”、“看”等方法。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并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我们还要对方法进行交流和评估。例如,“摸”虽然是一种方法,但对于光学仪器来说并不适用。这就是人们常用的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交流评估。
2.5 课题挑战
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我们为你准备了四个课题挑战,鼓励你在课后继续和研究。
课题①:为什么凹透镜晃动时像的移动方向与镜片的移动方向相同,而凸透镜却相反?
课题②: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光聚焦法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那么凹透镜的焦距又该如何测定呢?
课题③:你能用透镜组合成望远镜吗?试着动手做一做。
课题④:透镜在现代社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与现代文明又有怎样的联系?
演讲环节:人类因为发明了望远镜,从而走进了广阔的宇宙,也推动了航海业的发展。你是否想过,透镜与现代文明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呢?让我们一起。
3 点评“透镜”展示课教学设计的亮点
这节课以生活常见的物品如老花镜、近视镜为例,让学生亲切感受到物理课程的实用性。水膜透镜的实验设计更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大量的学生实验设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亲手实践,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过程和实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找到科学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课后提出的四个课题挑战,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离开课堂,最大化地发挥课堂效果。
整节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堂充满创新和活力的物理课。
相关文章推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透镜教学案例等。希望通过这些文章,你能更深入地了解透镜的奥秘和它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我们一起走进透镜的世界,它的无限可能!